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15|回复: 0

刘义杰:收回编制促进高校老师类型更多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2 07: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后,北京市现有高等学校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但将探索其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各部门、各单位确需增加事业编制的,原则上在本部门、本单位所属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5月21日《人民日报》)

  高等学校保留事业单位性质,逐步收回编制,探索其不纳入编制管理,符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健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对于高校来说,更有利于高校去行政化,夯实行政与学术分离的步伐,回归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本质。近期发生的何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吃空饷的事件,愈加显示高校编制改革亟需加速。

  改革高校教师编制问题是大势所趋,但有了好的改革方向并不能代表会有好的结果。比如去年,清华大学外文系两位教师未被学校续聘,因为学校与教师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就引起社会的热议。尤其是在当下,高校教师的工资并不占优势,很多人才去高校工作,更多的是在意高校教师的事业编制身份。如今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严控事业编制,如何保证高校教师身份的含金量就成为难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逐步收回事业编制,也就意味着高校会长期存在两种身份,事业身份和合同工,在此,且不说待遇公平、同岗同酬如何保证,但就双方的心态平衡问题就十分难办。以公务员聘任制试点为例,其在一些地方就“叫好不叫座”,推进难度较大。关键就在“临时工心态”、“变相铁饭碗心态”等也影响聘任制公务员的工作开展,体制方面的障碍也很多。

  一方面是大学去除事业编制,实行聘任制符合学术规律,另一方面,事业编制回收带来的矛盾空窗期。这就决定了,高校老师类型多元化建设亟需加快,用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奖励、晋升渠道来打破事业身份决定教师核心利益的局面。

  以“非升即走”为例,旨在通过制度设计鼓励竞争,提升教师水平和高校教师队伍质量,但却不能只将科研能力一条标准来衡量一位老师究竟是不是好老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在两点上给力。一者,将老师进行多元化细分,例如牛津大学的师资结构大致分为三类:学术性岗位、研发类岗位、行政管理的职员岗位,对于不同的岗位,均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由此,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是走纯教学的教师之路,还是走科研教学并重的研究型学者之路。二者,那就是搭建好“预聘—长聘”制度,去年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实施,两校均提出的措施就是“预聘—长聘”制度。由此给予新老人不同的考核标准以及聘用制度,用公平与公正给予新老教师良好的教学与竞争环境。

  总的说来,高校的编制不是说收回就收回的,避免其在空窗期引发的问题才是关键,由此,加快高校多元化改革亟需加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23:12 , Processed in 0.0625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