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大参考

李晓鹏: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7: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9-7&8)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七、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除了刘大夏这种反宦官的急先锋以外,文官集团中还是有不少真正胸怀天下、能够不囿于利益集团成见的精英分子。但一旦他们试图做出违反文官集团利益的事情,就会立刻遭到打击和排斥。

  最典型的就是王越,进士出身,又是军事天才,对文官集团掌握军权非常有用,但他竟然抛弃成见跟汪直走到一起,那就是文官集团无法容忍的,功劳再大也要给搞下去。

  另外一个典型就是我们上一节说的,跟云南镇守太监钱能死磕的云南巡抚王恕。

  王恕是个清官,由于弹劾钱能的事迹,受到文官集团推崇。到了南京当兵部尚书,又遇到朱见深派宦官王敬南下采购,一路上不停的骚扰郡县,勒索财物珍玩。王恕就连续三次上书揭发王敬的罪行,朱见深核实以后,下令把王敬斩首,王敬的随从充军。

  等到朱见深晚年怠政的时候,大臣们都跟着万安混日子,唯独王恕不停的上书规劝,天天给皇帝找事。得到了一个称号“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也就是在北京和南京的两套部委班子里面,只有王恕这个兵部尚书还没有闲着。沉溺于修仙的朱见深被他搞烦了,在给汪直降罪之后,也把王恕勒令退休。

  这样一个人,当然被文官集团视为“正人君子”,是需要大力重用的。

  朱佑樘一登基,就在廷臣的一致推荐下,召回王恕担任吏部尚书。

  王恕复出以后,在遏制皇亲国戚兼并土地、宦官胡乱替人申请官职方面干了不少事情,这些也都是文官集团喜闻乐见的事情。

  但是过了几年,把这两个利益集团的势力打压下去之后,王恕很快就和文官集团闹僵了。

  弘治六年,是朱佑樘登基以后第一次“京察”和“大计”重合之年。京察,就是对京官进行考核,原来是每十年一次,王恕上台后改为六年一次;大计,就是对外官进行考核,每三年一次。“京察”和“大计”重合,就是对全国官员的一次大考察,这事情由吏部负责住持。王恕经过考察,列举出来两千个不合格的官员名单,予以贬斥。

  这件事情立刻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剧烈反抗,他们完全想不到王恕在收拾“自己人”方面竟然比收拾宦官还狠。

  宦官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只晓得告人谋反和贪污,王恕在这些方面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但文官精英们在搞政治斗争方面水平高得多,他们发现王恕在被朱见深勒令退休期间,曾经找人给自己写过传记,里面提到了不少他给朱见深上书提意见不被接受的事情。便指使一个跟王恕有过节的官员上书告发此事,说皇上你看,王恕这家伙在自传里面说你爹的坏话。说先帝昏庸,听不进大臣的意见,以显示自己正直无私。

  朱佑樘看了很生气,下旨责备王恕沽名钓誉,并焚毁这本自传的雕板,禁止流传。王恕受到责备,请求辞职,朱佑樘立即批准。

  赶走王恕、骂死王越,文官集团就这样逐步清理掉这些内部的“叛徒”,变得越来越“团结”。

  八、虞台岭之败

  弘治十八年,长期坚持省吃俭用、轻徭薄赋的朱佑樘去世了,庙号孝宗。他到死也没弄明白,为什么他如此努力,国家反而陷入了军民穷困的地步。

  在去世之前不久,皇帝再次招问刘大夏:天下何时才能大治呀?

  刘大夏说:这事儿不能急,只要任用贤臣,然后任何决定都听从贤臣们的建议,时间久了天下一定大治。

  朱佑樘叹了一口气,没有再问下去。

  他等不到那一天了。

  朱佑樘的“老朋友”小王子听说皇帝去世,趁机大举入寇大同抢劫,连营三十里。被朱佑樘破格提拔为大同总兵的张俊终于勇敢了一次,亲自领军出战。主要原因应该是最近大同守军配备了火炮,这可是先进武器,张俊可能认为有了这玩意儿蒙古骑兵不在话下。

  但最后的结果仍然惨不忍睹,明军阵亡达六七千人,包括两个游击将军。创造了土木堡之变以来对蒙古作战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史称“虞台岭之败”。此时距离王越和汪直踏破蒙古王庭,才过去了二十五年。

  事后张俊上书说他本来脚受伤了,但是仍然坚持指挥作战。朝廷经过讨论,认为精神可嘉,就没有追究他战败的责任。

  《明史》里面在评价孝宗朱佑樘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这段话我读过多次,每次读起来都严重怀疑作者是高级黑,对孝宗明褒暗贬。

  因为在这段话之前,还有一句话:“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朱佑樘从朱见深手中继承的江山,是有很多问题的。什么问题呢?就是太平无事,容易让人倦怠;经济发达,容易让人奢侈;国力强盛,让人容易骄傲。

  所以,这个局面看起来很好,其实暗藏危机啊!

  果然,经过朱佑樘十八年的治理,这些危机都被消除了:内忧外患,想倦怠也倦怠不了啦;开中法废弃以后,财政入不敷出,也没钱奢侈了;军事上被蒙古打成狗,也没啥资本可以骄傲了。

  所以,从朱佑樘去世开始,此后一百多年,太监、皇帝、大臣轮流上阵,各种变法,试图挽救国家,搞得不亦乐乎,从朱元璋到朱佑樘这一段时间,明朝的历史中没有出现过以改革而闻名的人物。而朱佑樘之后,从刘瑾开始,到嘉靖、严嵩、海瑞、张居正、万历、魏忠贤等等,一大批至今耳熟能详的名人纷纷登场,这并不是偶然的。

  明朝大变革的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 14: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继续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 14: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继续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1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10-3)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三、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总结完了朱国桢列举的“三大圣君”的执政得失,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的反面:历史上以残酷或者任用酷吏而出名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成效。

  在大一统帝国的君主中,对官僚系统最残酷无情的当属朱元璋;

  第二名是武则天,她“任用酷吏”的名头是最响亮的,来俊臣、索元礼、周兴、“请君入瓮”、《罗织经》这些“中国酷吏史”上大名鼎鼎的词汇,都是跟她任用酷吏的行为密切相关;

  第三名应该是汉武帝,他手下的王舒温、宁成、张汤等酷吏也相当有名,仅次于武则天手下的来俊臣、周兴。反倒是第一名朱元璋手底下没什么有名的酷吏。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同志是皇帝中的劳模,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动手,武帝和武则天手底下所有的酷吏加起来都不如他下手重。

  如果把视界放宽一些,不仅限于古代君主,而是大一统政权的最高领袖,那么毛主席在整肃官僚集团方面的铁腕也是可以排进前三的。他的特点是发动群众运动起来打击官僚集团,而较少直接判处贪腐官员重刑。这个问题我们讲到近现代历史的时候再细说。

  朱元璋和汉武帝的故事前面都讲过了。武则天的故事有必要再梳理一下。

  武则天能够以女人身份当上皇帝,主要原因是她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经过五代十国和南北朝的混战,军功出身的英雄人物逐步掌握了政权,而门阀家族势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出身于关中和西北地区——这些地方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乱最为频繁——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成为了统治的核心力量。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父子,都属于这个集团。关陇贵族的势力虽然也是家族传承,但他们本来出身于平民,依靠军功获得地位,而且胡汉混血,门阀观念相对薄弱一些。唐太宗李世民编《氏族志》,把关陇贵族的家族排名提前,把中原和江南一带的传统门阀家族的排名压后。

  李世民对门阀势力只是打压,而不是打击。他努力避免内部太多的杀戮,选择了一种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对刚刚从战乱中恢复的中国来说,这种政策是明智的。他的“贞观之治”也像“文景之治”一样,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复苏。

  与继位守成的汉文帝不同,唐朝的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皇帝的位置也是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掉哥哥夺过来的。他强有力的控制着军队,对军队和官僚集团的腐败行为保持着高度警惕,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反贪法律——比朱元璋还严厉,受贿15匹绢就要处死刑,15匹绢的价值无论怎么折算也值不了60两银子。但李世民不像朱元璋那样坚决执法,也不会像朱元璋那样发起火来就突破法律的限制大开杀戒。他比较能够听取臣下的劝诫,克制自己杀人的冲动,在实际处置过程中大量的用苦役和流放来代替死刑,以避免制造无法挽回的冤案。

  魏晋南北朝混战期间,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崛起,对中原政权的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李世民的主要注意力其实并不在于内政,而是彻底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在关陇军事贵族的支持下,贞观时期的唐帝国连续不断的发动对外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这是“文景之治”无法比拟的。

  后世对李世民的态度比较复杂,一些人因为他不滥用死刑和善于听取臣下意见而视之为“圣君”,像汉文帝、宋仁宗一样;但另一些比较迂腐的学者,则认为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是“大逆不道”、对外不断发动开疆拓土的战争是“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这样的矛盾说明李世民是一个比较均衡的皇帝:既知道宣传仁义道德、反躬自省、任用贤人,用儒家的那一套东西来教育人民和官员;又对“人性中的恶”不报不切实际的幻想,懂得正确的运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靠仁义道德说服不了的敌人、贪官和异族。

  唐太宗执政时期,关陇贵族和门阀家族在处于一种被控制和利用状态,但没怎么被削弱。太宗死后,没有了强势皇帝的控制,关陇贵族和传统门阀有合流的趋势,对上限制皇权,对下排挤科举出身的寒门士大夫。宰相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之胞弟,属关陇贵族;副宰相褚遂良出身于江南门阀家族,是传统门阀势力的代表。两人倚仗自己是太宗身前“托孤”的顾命大臣,联合起来架空皇帝,大权独揽。

  武则天的父亲是一个无名之辈,在唐灭隋的战争中靠军功当了一个小官,然后把女儿送进宫当了低等级的才人。她应该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信。因为太宗和后妃们生了35个孩子,武则天后来又给高宗生了6个孩子,二人生育能力都很强,但她没有为太宗生过一个孩子,可见太宗并未怎么宠信她。她只是找到机会跟当太子的李治勾搭上了。李治(唐高宗)登基后,才得到宠幸,想要当皇后。这个想法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强烈反对,因为当时的皇后来自于太原王氏,属于门阀世家。褚遂良对皇帝说:你要想换皇后可以,但应该在门阀家族里面挑选,绝不能选出身微寒的武则天。

  李治对此很生气,之前他就已经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擅权很不满了,现在竟然连换皇后这种纯粹的皇家内部事务,都要受到他们的限制,实在忍无可忍。此时,没有门阀背景的老臣徐世绩——也就是《隋唐演义》和《说唐》里面著名的徐茂公,他是农民起义出身后来归降李世民——表态支持皇帝,说“这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徐世绩是开国元勋,跟随李世民消灭窦建德、平王世充,带兵平定江南,建国后又与李靖一起征讨突厥,活捉颉利可汗,最牛的一仗就是以三千骑兵翻越阴山,大破处于鼎盛时期的少数民族薛延陀部落,斩首和俘虏五万多人,从此薛延陀部落走向衰落,直到四年后被唐军彻底消灭。高宗时期仍然在朝为官的开国元勋中,数他的战功最为突出,在军队里面最有威望。他的表态至关重要,意味着军方站在了皇帝一边。只要军方不出问题,文官系统是搞不定皇帝的。此外,很多不来自于门阀贵族的官员如许敬宗、李义府等也纷纷表态支持皇帝。李治遂下定决心,把武则天封为皇后。

  武则天原本未必对政治抱有多大的野心,只不过想当上皇后,为此多次向两位宰相示好,希望顺利上位。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过分托大,让她明白,自己卑微的出身绝不可能得到门阀贵族的尊重,要想当上皇后、当稳皇后,必须寻找新的政治势力支持。

  她运气很好,正好赶上了中华帝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政治结构剧变: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以后,来自中下层的精英分子通过科举进入官僚体系,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向正在没落的门阀贵族阶层发起了挑战。

  武则天和李治一起,大力打压门阀贵族,先把褚遂良贬谪到边远之地,又以谋反的罪名逼死长孙无忌,清洗他们的家族和党羽,非高门士族出身的官员得到重用提拔。

  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李世民编的《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就都可以入谱,只以官位来定尊卑,在官方意识形态上彻底取消了贵族门阀的特殊地位。又下令增加“殿试”,皇帝直接选拔科举考试的优胜者,加强皇权与科举精英们的直接联系,并把初唐时期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加为20人,然后又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选拔推荐人才,培养独立于门阀贵族的政治势力。又新设“武举”,用比武测试的方式来选拔军官,削弱关陇军事贵族对军队的控制。

  李治对武则天言听计从,在生病期间就把朝政完全委托给她处理。从664年起,二人同时上朝与大臣讨论政务,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史称“二圣临朝”。其间的原因,不仅是李治被女色所惑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武则天的政治路线与他完全一致:通过打击门阀和贵族来加强皇权。

  李治死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执掌大权,更无所顾忌,任用来俊臣等酷吏整肃门阀世家和关陇贵族,“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同时也把分封到各地的李氏皇族屠杀殆尽。一切准备成熟以后,就废掉儿子,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周。

  对于女人当皇帝这种惊天巨变,仅靠政治阴谋是不可能实现的。核心原因是新兴的科举精英集团需要突破门阀贵族的压制。武则天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与这股政治势力结盟,采取铁血政策镇压门阀贵族,把帝国官僚系统作了一次彻底的大换血。这些新任官员需要武则天长期执政以保证他们的政治地位,于是就满足了她当皇帝的梦想。等他们把位置坐稳以后,进士出身、被武则天大力提拔上来的宰相张柬之就发动兵变逼迫她退位了。此后,科举精英们垄断了文官系统,这种离经叛道的事情就不再被允许了。宋朝和明朝的太后们连专权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当皇帝了。

  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武周革命”。

  ——有人(如历史学家陈寅恪)把武则天的整肃行动视为山东士族对关陇贵族的攻击;而现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则认为这是“庶族地主”对“士族地主”的革命,是地主阶级内部的革命。这些说法都有失偏颇。

  首先,褚遂良不是关陇贵族,而是江南士族。王皇后也不是出身关陇贵族,而是传统门阀士族。陈寅恪的说法在这两个关键人物身上就立不住。

  第二,武则天的用人原则与经济地位无关,最重要的还是通过科举考试等非血缘标准来选拔人才,排挤依靠家族势力取得官位或者军权的人物。她在当皇帝以后提拔重用的最有名的几个大臣: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等,出身各不相同,但都是通过考试进入官场的。

  “武周革命”后,仍然有很多出身于以前的“望族”、“大姓”的人物成为政府高级官员,但他们主要是通过科举和政绩来获得的地位,而不是依靠出身。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在教育后代方面仍然具有优势,武则天及其之后的统治者也尊重这种优势。科举制度并不是消灭名门望族,而是通过引入公平竞争避免了这些望族的腐朽和堕落,反而让他们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同时也为非名门望族的人才提供晋身之道。

  所以,“武周革命”本质上是“科举革命”,是官员选拔标准的革命,用地域来划分或者用阶级属性来划分都比较片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9 12: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串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2 00: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LZ休假了么,更新啊。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9 15: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不容易碰到一篇长篇好文,怎么不更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30 12:34: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是开启民智的不二之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4 2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LZ继续啊,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5 21: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作者用巨大的篇幅详叙朱元璋反腐的过程、制度和成果,细心和善于思考的读者已经不难自己得出结论了:反腐靠某一个人(即使位高如皇帝)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贪欲是人永恒的劣根性。要根治腐败,必须彻底根除腐败赖以产生的基础——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直至共产主义公有制和建立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这在毛泽东时代已经被验证了是可行的。其实,建议作者在论述现当代史的时候,不妨浓墨重彩论述一下私有制条件下的局部高效而整体低效和公有制条件下可能局部低效但整体高效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5:37 , Processed in 0.37575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