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山论坛开幕前的10月16日上午,中国-东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晤在北京举行,中国防长常万全上将主持。围绕“迈向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加强防务安全合作”主题,常万全提出5点倡议,包括共同推进安全机制建设,继续开展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加强双方在东盟防长扩大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多边机制下的协调合作;共同妥处争议管控风险,为应对共同风险挑战,中方愿与东盟国家于2016年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意外相遇规则》联合训练”和“海上搜救、救灾联合演练”。
我们知道,过去些年南海的安全论坛基本被美国主导的、在新加坡召开的香格里拉安全峰会引导,这对中国不是好事,南海会因为美国的不断忽悠而进一步风高浪急。而这次中国升级香山论坛,而且来了这么多东盟的防长,可见中国是想夺回在南海的话语权。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好的一次论坛峰会,却因为一句话引发争议导致没能有效地宣传好,这是值得各个层面都好好考量的一件事,我们的思考方式对吗?说话方式对吗?足够理想和客观吗?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国内国际一盘棋地去斟酌考量恐怕应该从庙堂到百姓都该要求自己的,是否合乎大道?
孙子兵法有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令民与上同意,首先在于政,其次在于民智,政通则人和。而站在一个百姓视角,个人认为每个人首先应该做好自己,即首先让自己理智,可以批评、可以建言,却不可愤青,不可丧失思考力。还是那句话,爱国不仅仅是一腔热血,需要更多,在这个世界上不懂装懂贩卖爱过生意者众,不理性就会陷入怪圈。
言归正传,再说说本篇的主题。中国提出愿与东盟国家于2016年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意外相遇规则》联合训练”和“海上搜救、救灾联合演练”,东盟方面积极响应。
东盟为何积极响应?因为中国要构建的是命运共同体,不是你争我夺的零和游戏,而是希望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国提出的是要加强在人道主义救援、军事医学、维和、反恐、反海盗及边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安全基础。以及,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持续推进对话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携手创造良好安全环境。常万全也倡议共同把握好合作大方向。坚定落实中国-东盟领导人共识,不断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经过这样军事合作的不断切入,大家经济合作深入,文化交流深入,政治沟通深入,那么分歧会越来越少,自然就会加速融合。在占豪看来,这才是中国与东盟发展的方向。中国在南海,个人认为首先应该能掌控住,然后在掌控的基础上与周边国家进行更加互信的沟通,并逐渐将南海建设成一个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友谊之海,成为共同维护的后院。
对于这一建议,个人将设想写入了拙作《大博弈中国之危与机(形势篇)》中,现在将相关内容与战友分享,供商榷。从现在国家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看,应该是正向占豪之前设想的方向前进。
附文: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之一。2011年9月,北京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中国核心利益之一,并强调中国政府坚决维护核心利益。这样的白皮书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中国希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包容性发展。但是,任何试图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恶意挑衅,都必然遭到中国的迎头痛击。
事实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不但对中国无比重要,对南海诸国同样极其重要。客观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只要能顺利展开,巨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消费市场潜力,将会成为南海诸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强大动力。同时,一旦中国经济顺利进行产业升级,那么南海诸国就更容易在经济上与中国形成产业互补关系,这又将会给南海诸国提供重要经济动力。而且,中国大量的资本输出,也会首选投资东南亚国家。因此,本质上中国的发展机遇就是南海诸国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未来就是南海诸国的未来。南海诸国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战略上的短视,战术上的斜视。
对中国来说,东南亚国家同样重要。道理很简单,一方面,中国经济到了必须进行升级,向发达经济体跨越的阶段;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到了必须向外拓展战略纵深,建设全球大市场,并带领发展中国家进行包容性发展的时候。东盟十国,总国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接近六亿,其经济结构、地理位置与中国有天然的互补关系。某种意义上说,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集团化、规模化的趋势推动下,东南亚国家就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大后方。
正是基于中国与南海诸国互为唇齿的重要性,双方才更应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来解决分歧和矛盾。客观地说,南海本无问题,是由于中国过去疏于对岛屿进行管理,才给了南海诸国私占中国岛屿的机会。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近些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一直相对被动,针对南海诸国轻不得重不得,硬不得软不得。正是这种轻不得重不得、硬不得软不得的投鼠忌器,使得包括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南海有了渔利空间,多年来南海成了我国的软肋。
但是,相关国家应该明白,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决定中国不会在领土问题上退让半步。莫说是南海小国,就是面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国家核心利益层面中国也绝不会退让。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百姓国家海洋权益的觉醒,南海占据中国岛屿的国家继续掩耳盗铃显然已不合时宜。更重要的是,随着世界博弈越来越激烈,中国的综合国力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对自己的核心利益袖手旁观,也不会再继续受这种局部格局所羁绊。对中国来说,最不济的时候就是用武力收回岛屿。当然,这属于中下之策,毕竟南海和平有利于中国。但是,和平不意味着绥靖,在某种时候中国或有迫不得已。对于南海诸国来说,一旦无法和平解决争端,相关国家恐怕就要面对自己的下下之策——和相邻大国对抗,一个小国和相邻大国对抗显然难有便宜可占,难有好果子吃。
事实上,中美之间也一直在不断互动中进行妥协。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向美指出“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时隔一年的2013年1月31日,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在一场“告别演说”中对此进行了回应。希拉里指出,“中美已建立了具有足够广度和弹性的关系,并称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美国将继续欢迎中国的崛起。”此话虽难说言之由衷,但却可能是最终结果。一旦形成这样的结果,之前扮演遏制中国马前卒角色的国家,遭受怎样的战略损失将可想而知。
因此,无论中国也好、南海相关国家也罢,都应站在更高的战略、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及国际视角去观察和思考现有问题,考虑是否能独辟蹊径,用一个独特的思路来解决南海问题。
中国是大国,周边邻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其有自然的向心力,周边邻国也只有和其搞好关系,并将经济与其对接,才能在保持长治久安的情况下快速发展。换句话说,包含中国与南海诸国、可持续发展的大中华经济区,应是中方和南海各方理性思考的国家长期战略。
那么,基于这种大的战略思维,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措施呢?个人认为,中国在南海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布局。
一、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维权并继续扩大自身利益。
过去很多年,我国对南海问题一直保持尽量容让的态度,对此笔者认为原因有四:
1、由于世界总体处于和平时期,全球化一直不断加速,鉴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中国过去并不需要开发南海的资源。
2、我国过去在开采技术手段上准备得也不充分,也是开发南海油气的工作一直没有开展的原因之一。
3、我国需要和平发展的外在环境,因此在过去战略上搁置或忽略了一些争议,以争取国家发展壮大的时间。
4、过去我国海、空装备落后,不足以对南海形成很好的实际控制能力。
当然,也许是我们根本就是战略上阶段性忽略了那里的潜在利益······总之,对于南海,我们过去很多年一直处于不太关注的状态。正是这种不太关注,使得包括越南、菲律宾等国利用地理优势,占去了南海我国大量岛屿,南海问题也由此演变得非常复杂。
站在战略高度,若无特殊事件发生,南海问题显然不太可能是短期内快刀斩乱麻地解决。既然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时机暂时还未出现,那么中国需要加强在南海维权。原因很简单,南海不但是我国传统渔场、最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还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大部分海上贸易都要通过南海航道进出,我国对外原油的依存度已超50%,如今国际油价在100美元左右一桶波动,因此无论从航道安全还是油气开采需要,加强南海维权和利益保护都很有必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紧迫性。
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南海周边国家中只有中国有能力开发南海深海原油,并非每个国家都有能力造出如“海油981”这样的深海钻进平台。在南海小国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我国加速对南海原油的勘探和开采,可大大提高我国的原油保障能力,还能在未来与南海国家的谈判中占据优势,并最终促使问题的和平解决。
所以,中国现在首要任务就是加速在南海扩大实际利益,加强维权,以改变过去在南海的被动局面。
二、加速中国—东盟经济互补性整合,推动东盟共同体建设。
在加强与东盟经济互补性整合方面,东南亚经济危机以来中国走得比日韩都要快,主要原因是中国在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政治上赢得了东南亚国家的信任。同时,让华尔街投机大鳄在香港折戟也让这些国家看到,只有中国才能与华尔街真正分庭抗礼。
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后不久的2001年,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正式成立。之后十年,经过多轮谈判,终于在2010年建立了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我国即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以现在的速度增长,东盟未来完全可能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贸易发展空间非常大,未来在经济上有很大合作空间。
中国东盟自贸区示意图 中国东盟自贸区进程图
在中国与东盟经济连续越来越紧密的同时,东盟自身也在加速整合。根据东盟国家的计划,2015年将建成东盟共同体。一个更趋于经济一体化的东盟,将更有利于中国和东盟的合作。
与中国有较严重领土领海争端的南海国家中,越南与菲律宾首当其冲。越南是占领我国南海岛屿最多的国家,菲律宾一方面占据我国较多岛屿,更重要的它还曾是美国殖民地,阿基诺政府上台后一直充当美国利益的代言人,与中国针锋相对。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虽也有岛屿争端,但冲突并不激烈。南海诸国争夺南海岛屿,主要还是为了经济利益,中国加大与这些国家经济利益合作,有利于化解双方矛盾,也有助于增加中国在岛屿博弈中的地位。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东盟国家中不少国家与中国并无边界或岛屿争端,东盟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我国进一步统一东盟意见,利于我国和东盟国家进行谈判。
2012年,与中国一直非常友好的柬埔寨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在南海问题困扰我国与东盟合作之时,一直尽最大努力从中斡旋,并将菲律宾的多次挑衅性提案一一化解在东盟内部。另外,最近越南在中国的压力下也暂时放低了姿态。东盟大多数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国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这种良好关系更随着经济关系的紧密而不断加深。考虑到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巨大利益预期,推动与东盟的互补性经济合作并促进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有利于扩大中国东盟的共同利益,促进南海问题的解决。
三、针对性地打压“出头鸟”。
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南海的维权与开发越来越有力度。再加上,近些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不断增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优势正在增强。不管占了中国岛屿的南海诸国是否承认,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岛屿它们不可能吃下。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但是,中国的战略着眼点绝不会仅仅止于南海,南海只是一隅,而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其战略必以谋全局为目的。站在全球视角下,鉴于南海在经济、地缘与军事上对中国的重要性,为了保持这种优势并增加对南海的实际控制能力,中国军事上必须保持更强存在性。这么做,一方面是要保护中国企业能安全开发南海资源,另一方面也是随时准备应付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国家核心利益进行的挑衅。
我国海军在南海进行的实战演习
最近两三年,虽然中国不断加强在南海的维权力度,但在美国背后的挑唆下,南海事实上不但不平静,反倒显得风高浪急。面对菲律宾和越南的不断挑衅,我国近两年的应对一直是克制和积极的。面对越南挑衅,我国在南海举行了一系列高强度、高密度的实战演习,对越南进行了军事高压,这大大打压了越南的嚣张气焰。针对菲律宾的挑衅,我国策略上更显务实。一方面,我国采取了一些经济手段,譬如停止进口菲律宾香蕉及催还贷款等;另一方面,我国在海洋执法上加大了对争议岛屿的控制,黄岩岛就是在这种争夺中实现了实际控制,使得菲律宾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某种意义上说,若没有诸如菲律宾这样的挑衅,或许我们在维权方面会显得不如现在积极,也不会这么快就增加了对南海岛屿的实际控制力。尽管如此,诸如越南这样的国家,由于其占据我国南海岛屿达29座,随时都可能会作出冒险性动作。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须随时做好准备,即一旦对方有了过头的挑衅,必须在军事上强打出头鸟,甚至利用我国较对手强大得多的军事能力进行有烈度的打击。虽然战争是下策,但只要下手,就必须要做到把对方国内反华势力打下台,把亲华势力打上台,并最终形成亲华政权。哪怕完成这一动作后,再对其进行大力度的经济援助,帮助其发展经济都是可以考虑的策略。在此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有了这样的保障措施,战略上只要需要,军事手段虽不是优先选择,也应成为我国实现战略目的的可选项之一。当然,军事手段不过是政治的延续和和经济手段的保障,仅凭军事手段难以解决全部问题,也难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更难让南海成为我国“养金鱼”的池子,搞过头了还可能成为火药桶,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在上述多重手段的基础上,必须有第四个手段加以配合,才能完美实现我国的长远利益。
四、南海问题的出路——建立“南海经济圈”。
任何问题的解决,若有更好的共赢出路,双方往往都会向那个共赢方向靠近。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南海问题一方面是中国不可能退让,另一方面是南海周边国家实际占领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若大家只顾争夺岛屿,强行解决,虽最终我国能夺回岛屿,但地区的和平发展环境也可能就此被破坏,这并不符合南海诸国和中国的长远利益。因此,解决南海问题,应站在更高的视角,给南海诸国提供更好的解决思路,让这些国家既能享受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又不会因为退出所占岛屿而对国际和国内舆论难以交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即通过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将南海争端化解于无形,建设成为友谊之海、经济之海、共同利益之海。
对中国来说,非常时刻采取非常之法,在南海若迫不得已适度使用军事手段是可以的。军事手段作为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保障,有助于问题解决,但若穷兵黩武、过度使用则对长远战略不利。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自己破坏自己的经济后院和周边安全环境,这会大大牵制中国的精力,破坏我国的全球战略并损害全球利益。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建设一个具有开拓性、包容性的逻辑,在既不损害我国利益又能让周边国家得到好处,并能增加共同利益的共赢模式呢?笔者抛砖引玉,提出一个想法供大家商榷。
从我国全球战略角度考量,南海之于我国犹如气眼,丢气眼则难呼吸。因此,南海非常重要,重要到我国将来必须有能力控制南海。否则,这里就可能成为外来政治力量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工具,甚至会成为搞乱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关系,拆解我国全球战略的一个楔子。如今,南海问题就常被拿来作文章,成为了外部政治力量介入东南亚事务和牵制中国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要想拆解南海问题,不再被外部力量反复利用,就必须有更高且更有针对性的策略。这样的策略,首先要保证我国长远战略利益,其次要照顾周边国家的长期利益,还要能够让大家在这个系统里形成互惠互利的合力。
针对这些前提条件,笔者大胆提出一种假设,即我国在继续加强南海执法,保持对南海某些国家足够军事和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呼吁将南海建设成为“友谊之海、经济之海和共同发展利益之海”。具体做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1、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础上,建立“南海经济开发圈”,并由中国和东盟共同建立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和开发。如此一来,南海对每个南海毗邻国家都是特区。通过该平台,可向包括南海周边国家及世界其它国家招商。一方面,各国企业可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另一方面,对南海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把南海建设成为旅游和度假胜地。
2、占据我国南海岛屿的国家,必须从岛屿撤出驻军,中国也可适当从现在我国守卫的的南海岛屿上撤军。只有在都撤军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共同的经济体系和安全体系。
3、建立南海共同安全体系。常规安全方面,由中国和东盟共同成立联合执法机构,负责南海的常规执法,模式可参考湄公河的联合执法形式,只是规模更大。军事安全方面,由中国和东盟共同建立南海军事安全合作体系,签署南海共同安全条约,建立针对南海的国家安全互助体系,体系对南海安全进行军事保障,保证南海航道的自由航行与航道安全。
未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在国家安全上的互信增加,甚至可将安全体系延伸到整个东盟国家的本土。如此,我国军事优势力量就能服务我国的同时也服务东盟国家。在中国军事实力的保障下,南海国家将可以此为支点,在全世界经济体系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再不必担心在遭受如1997年金融危机时那样的洗劫。当然,在该体系中,中国完全可成为该经济竞争群体的龙头,并以此获得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公平的竞争机会。
如此一来,经济上,我国与东盟国家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以周边国家为依托的大中华经济体系,一个成规模集团化的经济体系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提高,东盟国家在中国经济大发展中将会获得更为长远的利益;政治上,我国与东盟国家将会更加互信,全天候的国家合作将会更顺畅,各国受益的将不仅仅是经济方面,还有政治、军事等方面。一个有周边国家作为缓冲的中国一定会更安全,而与中国建立了共同安全体系的东盟,将会赢得全世界的认可。
一旦该体系建成,南海即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经济之海与共同利益之海。对中国来说,再不必为南海问题而头疼,南海不但不会成为政治上的负担,还会成为政治上的支点。南海,不但不会再继续牵制中国的军事力量,反倒增加了中国的安全系数。经济上对我国的好处更大,一个加强经济合作的南海,其经济效益将是全方位的。
对东盟国家来说,好处更为可观。首先,与中国展开更深入合作的东盟国家,将会从我国经济发展中获得巨大收益。其次,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国与自己构成共同安全体系,大国崛起不但不再是自身的威胁,东盟国家的国家安全能力还将会大幅提高,安全获得大幅提高的东盟国家在世界上将会更有吸引力。政治上,东盟国家可依托于此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当然,与此相配套的是,我国军事综合能力必须加速发展,只有军事能力的大幅提高,才能充分保障我国的全球利益。事实上,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但对周边国家是好事,更是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撑力量。试想,强大之后的中国没有走向国强必霸之路,就会打消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猜疑,也会彻底打破所谓“中国威胁论”。事实上,我国军事能力的快速加强,也有利于东南亚经济整合的快速推进,因为一个能保护到周边国家的大国,将更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由于在我国与东盟之间及东盟内部的经济整合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上述某些想法现在条件还不够成熟,但从更长远的利益来说,我国应有这种考量和思维,应将这种创造性的战略性思维,布局到我国的对外战略布局当中。
不过,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该思路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布局,在合适的时机作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开创性的政策提出将更具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这样的方案若能由东盟的国家提出,将更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