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80|回复: 0

张敬伟:“扶老人险”,无伤大雅的商业化炒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4 15: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险种。截至20日晚间,投保人数已超过5万,“80后”和“90后”是绝对的主力,其中“90后”在所有投保用户中超过57%。

  “扶老人险”吸引了舆论场如此的关注度,以及有如此多的80后和90后投保,足以说明一个颇具讽喻意味的社会现实。年轻人扶老人,本来是一件常识性的社会伦理正面事件,正逐渐异化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社会热点事件。由于社会上发生了太多“扶老人”引发的社会事件--《人民日报》的统计上,截至今年10月前的149起因扶人引发争议的案件,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终被查明--本来很正常的社会伦理常识开始变成高风险事件,并由此引发了全社会集体有意识的道德焦虑。

  就此而言,“扶老人险”具有一定的社会逻辑理性。虽然是由商业机构推出,却是对社会道德焦虑意识的救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商业化的救赎也许违逆了一向以来的纯粹道德评价,所以才会引发社会争议。但须说明,当社会伦理常识已经被挑战和异化之后,社会评价也就不能够刻舟求剑。一些符合商业准则的补救措施当然值得肯定。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扶老人险”的商业理性就一定完全正确。毕竟,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体系中,人们对道德教化来破解社会伦理困扰的思维根深蒂固,更习惯于社会公众能够涵养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常识。即使出现了“扶老人”引发的社会伦理危机,社会评价体系也够乐于用道德救赎的方式解决之。因而,法律裁判也好、商业救赎也罢,可能会认为是一种底线型和无奈的解决之道。

  更要者,虽然曝光出来的“扶老人”事件,大多是以“为老不尊”和“老人家(人)抵赖”的舆论评价出现,但也难免会有舆论炒作之嫌。最近的一起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即是。在网络世界和自媒体空间,一度有人以“有图有真相”的方式,为女大学生鸣冤叫屈,更是出现一边倒的网上声援女大学生现象。但是从警方实际的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的确应该负主要责任。

  因而,扶老人的社会风险,有!但未必如网络所宣扬的如此哗众取宠或耸人听闻。有些不过是舆论场的夸大,更多是网上非理性声音的喧嚣。从13亿人的大世界,到《人民日报》公布的百余家“扶老人”热点事件看,“扶老人”导致的社会热点事件,和社会大事件相比,依然是小概率事件。所以,“扶老人”带来的集体有意识道德焦虑,不过是舆论炒作下的自我偏狭。社会公众,其实用不着如此焦虑,也未必一定需要投保“扶老人险”以规避“扶老人”的道德风险。毕竟,每家都有老人,每人都会变老,换位思考或者扪心自问,有多少老人会讹人呢?

  戴尔·卡耐基在其励志名著《人性的弱点》中指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网络时代,尤其是在人人皆可“自媒体”的多元表达空间里,舆论看似充分自由,个体表达似乎聪智理性,但舆论和精英有时感性的导引,往往会形成舆论盲从效应。对于“真相”的认知,往往不在究其根本,而习惯顺着舆论或意见领袖的逻辑去推进。“扶老人”引发的社会风险,在寥廓的舆论爆炸中,小概率事件一旦成为公众关注的检点,人们的价值观就会形成老人讹人的认知。这在“扶老人”的青年世界里,更容易形成集体共鸣。

  商业机构往往是最能敏感把握人心从而转化为市场利润的一群,而已商业消费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满足自己的需求,又契合了年轻人的特点。由是而论,所谓“扶老人险”与其说是商业保险救赎社会道德焦虑的良药,还不如说是一场以青年为消费对象的商业营销策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23:34 , Processed in 0.1094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