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74|回复: 0

张敬伟:第一季度“成绩单”,数据之外有玄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9 09: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一季度的“成绩单”出来了。

  4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58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6.7%。同时,在用电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新增就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各主要指标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

  第一季度的成绩单,不同视野会有不同结论。若以经济增长率论,6.7%为七年来的新低,中国经济仍未走出低位下行的周期。综合其他经济指标,以及一季度稳定下来的股市和汇市,还有出口形势的好转,中国经济可谓企稳向好。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各大机构、智库学者和主流舆论对中国经济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谓莫衷一是。这折射了全球经济新平庸时代典型的中国式焦虑--危机前与危机中,中国经济对全球的贡献率50%,现在降到了20%左右。缺乏中国动力提振,全球经济复苏愿景显得渺远--更兼负利率接力的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也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因而,中国经济让各大机构“操碎了心”。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先后将中国国家主权信用调降为负面,皆是看重了中国负面数据样本--如高企的地方债和银行呆账,以及积累的楼市高库存,因此这些机构倾向于中国经济陷入系统性风险。当时另一大佬级评级机构惠誉则对中国充满信心。

  抛开别有用心的阴谋论,世界看中国经济其实各有数据和论据支撑,但旁观者未必眼明心亮。悲观者看到的是中国经济不健康的因素,也有一些机构和专家对中国经济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

  外部市场的反应是多元、复杂、纠结乃至偏激的。中国可以不“care”唱衰中国国际评级机构,也没有必要对看好中国市场的机构沾沾自喜。中国须兼顾外部市场对中国的传导和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市场往往是不理性的,机构预测的影响力,伺机而动的投资者,以及跟风的普通投资者,或是非理性市场的搅局者,或是非理性市场的跟风者。中国去年6月份以来的股市震荡,做空人民币的企图,皆是由此而来。因而,应对非理性的市场波动,也大乱了中国调结构改革的节奏,政策面不得不耗费更多精力应对市场面的滋扰。

  中国如此,美国也是这样。从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一再展期,到去年12月份美联储首次加息后引发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紊乱,并在今年第一季度形成了美联储加息预期再次延展的反作用力。

  无论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还是第二大经济体,在市场面同频共振的风险压力下,美国和中国的政策面都表现出顺势顺市而为的态势。美国减少年度加息次数(4-5次减少为2次),中国除了向世界承诺有能力维持股市、汇市稳定外,就是加大结构改革的力度。

  从中美两强的市场基本面看,两大经济引擎的成绩单由一系列经济数据构成,但是观照两强经济又不能按照纯粹的数理模型来推演。在日欧两大经济体还在震荡调整之时,美国的复苏在前,中国市场企稳在后,因而无论中美,都需要对本国经济基本面维持较长的观察期。

  对中国而言,既要有条不紊地推进系统化改革,又需要稳增长来稳定海内外两个市场的信心。第一季度的“成绩单”,虽是七年来的新低,但意味着调结构改革的成果已经稳固下来。而且,从通胀率维持在稳定区间到工业通缩情况的改善,乃至出口情况的好转,也给政策面增加了继续改革的信心。更要者,牵扯政策面精力的股市和汇市也基本稳定下来。

  不过,受稳增长压力的掣肘,政策面也加大了固投的力度。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以前的前12个月里,固投增长了10.7%,期间房地产投资增长6.2%。一线城市乃至不少二线城市,再次呈现市场虚热境况。市场担心,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回温是否基于传统的投资型促增长老路。加杠杆促增长,不仅有悖于降杠杆的系统化改革,而且可能重蹈无效投资积累负债和过剩产能的覆辙。好消息是,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逐渐恢复,美联储加息预期降低稳固了外部市场对中国的冲击。这让政策面有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时间和空间。

  中国经济的大船,既要减轻无效负载,又要稳定前行,更要应对来自全球市场的风高浪急和激流险滩。掌舵者,需要逆水行舟的勇气和进退有据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08:39 , Processed in 0.1406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