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67|回复: 0

傅勇: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深刻审视——读张明研究员新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5 13: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本文是我的朋友傅勇博士为我的新书《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风险》撰写的书评。文中,他对中国经济特征实施的概括以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感谢傅勇兄的大力支持!

  傅勇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对经济学者来说,当下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极富挑战的时代。

  危机之前,中国经济更多是防过热、防通胀,要抑制蓬勃的增长动力不失控,增长几乎不用担心。危机以来,可谓新旧问题交织,国际国内互溢,长期短期矛盾杂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概括来说,这几年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这可能是中国经济基本面近几年出现的最大变化。这轮危机之前,2007年中国GDP增速达14%,即便是危机爆发后,在刺激政策带动下,2010年二季度GDP增速也反弹到12%以上。2016年一季度经济增长6.7%,接近全年区间目标的下限。以此衡量,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只有前期一半左右。

  二是经济金融风险上升。一些研究显示,前期货币信贷高速增长、债务率快速上升或者房价大幅上涨,都有可能加大后期出现经济金融风险的概率。这几方面的迹象,中国似乎都有对应。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有所积累,互联网金融经过一段时间爆发式发展后,风险进入多发期,E租宝、泛亚等事件更是动辄涉及数百亿,更不用说还有不少人担心经济增长滑出底线的风险。

  三是金融改革开放到了涉险滩、啃硬骨头阶段。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抑或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经过多年筹谋、推进,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也都没有完成。并且,改革到了现有阶段,收益可能没有之前那么明显,涉及面可更广,各种声音更多。同时,很大改革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关注,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也要向外界作出更有力的说明和阐释。

  四是宏观政策需要作更多目标平衡。中国的宏观调控历来是多目标,只是过去经济运行中一直受到易热不易冷机制驱使,宏观调控平衡起来相对容易。一般而言,防过热比稳增长难度更小。经济学家历来将通货紧缩视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坚冰,难以打破,也强调宏观政策像绳子,用绳子拉车远比推车更有效。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甚至市场上也有关于滞胀的讨论),政策面可能越来越需要推车而不是拉车。这几年,宏观调控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缩、防风险等之间需要进行更微妙的权衡。此外,宏观调控框架在向市场化转轨的同时,也在努力结合最近国际实践和国内情况,发挥一定结构调整作用。这些也是广受关注的问题。

  五是外部环境总体不稳。近几年,国际上发达国家面临长期停滞、通货紧缩困扰,货币政策总体继续宽松,至今已有5家发达国家央行推出负利率;不少新兴经济体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和债务风险。对中国来说,有时候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些问题表明,对这轮金融危机及其影响需要更深入地加以审视。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也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否是部分受危机影响的结果?从长期经济增长到宏观经济波动,从经济金融风险到金融体制改革,是否都打上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印记?

  有人说,解决办法至少和问题一样多。很多时候,经济学家的办法更多,但问题是共识很少。

  比如,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人认为中国仍有潜力保持8%左右的增速,主要理由是我们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5%,人均资本存量也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还有相当大的学习模仿空间,从而可以“轻松”延续较高增长。也有人担心,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将加快凸显,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

  在政策层面,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再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者甚众,但如何深刻理解这些判断和政策措施,如何评估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似乎仍有望梅止渴之感。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博士,出版了其第三本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过去三年的演讲、专栏和分析文章。在我看来,这段时间正好涵盖了中国经济变局的一段时期,书中也恰好集中讨论了上文提及的几方面问题,很多观点值得重视和思考。

  作者近年的研究范围从主要关注国际经济金融,拓展至经济增长、金融风险、宏观政策等更广阔领域。对于一位有着深厚功底和旺盛精力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

  比如,书中有关经济增长的论述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之一。在《探寻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动力》的演讲中,张明博士借助经济增长理论框架,逐一分析生产函数所涉及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也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讨论。在我看来,目前一些关于宏观经济及政策的讨论,恰恰忽视对中长期问题的研究。有人看到经济增速下滑,就认为经济出现了衰退或“滞”,但没有区分这个下降中,有多少是正常的下降,即潜在产出的下降,有多少是降到潜在产出以下的衰退式下降。如果更好地分析人口、资源环境、技术进步、投资效率等因素,可能会发现至少部分增速降幅是难以阻止的,不属于衰退的定义。

  另外,本书讨论了中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包括高杠杆、政府债务负担、经济日本化等,也包括互联网金融风险、股市波动、资本外流、担保圈担保链等风险,一些文章还提示了中国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路径及传染通道。这些分析非常及时,不少文章在发表时引起了较大关注。书中还谈到了可能由于政策不当而带来的风险,如资本项目可兑换过于超前,可能会因为内部改革不到位,而出现系统性的套利空间。据我所知,这些讨论增进了有关政策的讨论。

  除内容引人入胜还,张明博士的文字也颇有特点。一是观点明确,便于阅读讨论。据张明博士自述,他拿到篮球后不管有没有人近身防守,总是习惯性地虚晃比划几下。这一习惯看来没有影响到其文风。比如,记得在2015年股市大涨大跌过程中,张明博士相当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当时读来令人震撼。此外,对美元、房价走势的判断,作者亦是坦诚相见。

  二是条理清晰,文字干净。多数文章开宗明义,妥妥地说明了写哪几个问题,然后逐条列示观点。特别能体现其行文条理性的是书中收录的一些演讲整理稿,这些文章读来现场感很强,同时却极富条理性。我听过几次张明博士的演讲,其清晰程度令人称羡。这对于整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现在变成文字,对读者应亦如此。

  三是事实准确。张明博士的分析较多地建立在事实和数据基础上,少有简单的说教或空洞的引经据典。作者在分析某一问题,一定是把相关基本事实和情况讲清楚。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读者能够得以增进对中国经济金融方方面面的理解。

  作者的多数文章我都在第一时间阅读过,这周末恰逢世界读书日,刚好有时间又集中学习了一遍,仍觉得收获颇大。特向读者推荐。

  《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风险》,张明著,东方出版社,2016年4月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10:22 , Processed in 0.1407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