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10|回复: 16

准备好接受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文化洗礼了吗?——林牧德道:六步读懂道德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9 16: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牧“德”道

                                ----- 六步读懂《道德经》




  古老的中国有一位被称为老子的奇人,写了一篇被称为《老子》的奇文。
  老子之奇,是因为有很多关于他的脍炙人口的神奇传说。比如老子生来老像,白眉白须,大耳垂纶,因而被称为老子。因天赋异禀任周王室守藏史。当世已有奇名。孔子曾四次受教于其人,称其为神龙见首不见尾。后骑青牛过函谷关,交与函谷关尹喜一篇五千言奇文,然后出关绝尘而去,不知所踪。据说后来得道成仙,位列仙班第三,某某真人是也。孙悟空大闹天宫里太上老君便是此人。
  这些神奇的传说除了老子做过周王室守藏史和孔子受教尚有可考而外,其他大都已成悬案。但这些神奇的传说是不是真实其实并不重要,老子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传奇,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留下的那篇五千言的文章之奇。
  这篇文章本来没有名,后世称之为《老子》、《老子五千言》、唐时又被尊为《道德经》、《道德真经》。到现世,《道德经》成了通行名称,下文,我们就以通行名相称。
  《道德经》之奇,奇就奇在一万个人读它能有一万种理解,但古今中外,2500年间,竟几乎没有人能对其做出令人信服的系统解释;奇就奇在他的文中否定了人类对于世界的一些基本认知,批判了人们业已公认的一些价值观、社会观乃至世界观,但人们却无法对其从根本上做出否定,甚至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评判;奇就奇在人们不知道他是关于什么的理论,甚至不知道他的道是虚的实的,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却可以在养生、修身、处世、治国、甚至在战争谋略和洞明世事等一切方面受到教益。它就象是一部被密码锁定的天书,让人难以破解,又不能摆脱。
  《道德经》真的就是一部无法读懂的天书吗?
  林牧认为,《道德经》难懂,但并不是不能读懂。读懂《道德经》需要六个步骤。那六步?
  第一步叫甄三乱;第二步叫知局限,第三步叫识道德;第四步叫和有无;第五步叫明恍惚;第六步叫辩玄常。
  这六步其实也是林牧在对老子之道领悟和思考过程中的六个心得。“在心为德”,因此,也自称六“德”。
  林牧作为一介布衣凡夫,闲暇偶尔读个一两本书,有点心得这本来没什么了不得。但这六“德”就像是神奇的六把钥匙,似抽丝剥茧般一步步打开了《道德经》的六个诀窍。这一打开不得了,原来老子之道是如此地了不得。
  因此闲暇之余将这六“德”写出来,就是要把这些“了不得”与大家分享。老子之道是否了不得,如何了不得,如果你有兴趣读完这篇文章,自己去评判。先说第一步:
  一、甄三乱。
  何为三乱?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章节乱。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不论是传世的通行本,还是后世出土的版本,不论是竹简版还是帛书版,不论是道经在前的还是德经在前的,很可能都不是《道德经》的原貌。依据一些公认的历史事实,《道德经》的成文是在公元前五世纪,而再传于世应该始于战国中后期。也就是说,中间有一、二百年是被束之高阁或只在个别人手中传抄的。这期间出现乱简或乱抄的可能性极大。
  这当然是一种推测。但就像我们无法考证老子出函谷关的历史典故是否真实一样,我们也无法还原当时老子交与函谷关尹喜的那篇文稿的真实面貌。既然无法考证,就应该从新回到文章本身。因为文章本身就能证明这种乱简、乱抄现象的存在。
  首先,我们都知道,现今通行的和出土的各种版本,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最大的不同是有《道经》在前的和《德经》在前的两种,但老子不可能是各写了一种,因此,这本身就说明《道德经》在流传之前就已经乱简了。
  其次,读过《道德经》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章节顺序很乱。比如第一章“道可道”段和第三章“不尚贤”段,就存在着明显的思想逻辑和行文层次上的错乱。
  再次,同一章节中,语句之间也是存在逻辑及层次混乱的。比如,第五章中的上半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应该是与下文的“绝圣弃义”,“失德而后仁”等有逻辑关联的,属于德的部分;而下半段的“天地之间…..不如守中”。是与下章的“谷神不死”有逻辑关联的。属于道的部分。
  类似问题比比皆是。这究竟是老子思想混乱,语无伦次呢,还是老子笔力不行,文章差劲呢?显然都不是。读《道德经》我们能够感觉到,老子不但是个妙笔生花之人,而且其思想具有极其严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这就只能说明,现今的《道德经》之乱,是因为简乱了,又被抄乱了,传乱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时不能死板地按照现有章节和语句顺序去生硬理解,而应该努力把握住老子的思想逻辑,把散落在各章的闪光的思想碎片按照其内在逻辑重新贯穿起来,以实现对老子思想体系更完整准确的把握。
  二是字义乱。这一点不单是《道德经》,在中国的古文中算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的文字虽然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但在漫漫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随着一些演变字,新造字,假借字,引申义的不断出现,一些字的原义和今义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甚至已经面目全非。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里的“常”字,其引申义就有“恒久、永恒”和“一般、平常”两种不同的字义。这样去解释原文,就会有“非永恒道”和“非平常道”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这也成了千百年来诸多争议的热点之一。有学者认为:原文应该是“道可道非恒道”。理由是汉文帝之前的墓葬出土的版本都是恒字,汉文帝之后的版本是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才改“恒”为“常”的。这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这并不能证明西汉文帝之前的版本就一定是老子的原版,因为那样的版本仍然有着诸多前后不搭的纠结之处,仍然不能成为我们正确解读的范本。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呢?其实也简单。这句“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字,如果当“永恒”解,我们就把老子这句话理解为:“世人皆知的道理也是道,但非永恒之道。”如果当“平常”解,我们就理解为:“我的道也是道理,但非世人理解的平常之道。”中心思想是一样的。这样做看似不严谨,但对于解读这篇无法严谨的乱码之文,抓住作者的中心思想才是最大的严谨。
  《道德经》的字义之“乱”,还有一个特征。因为老子阐述的是超越人们现实认知能力的“非常道”,因此当世的文字语义是无法涵盖其思想境界的。通俗地说,就是老子说的事儿,现实中没有“名”词儿来表达。因此,老子对一些字词赋予了新的涵义,如“有”和“无”等,甚至创新了一些字词,如”恍”和“惚”,“夷”、“希”、“微”等。老子所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我们读《道德经》需要认真把握的一个重点。
  三是解读乱。首先表现在句读上,中国的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每一个解读者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句读。比如头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有“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等等据说六种句读方式。我不知道每一种方式是如何解读的,但这些百家争鸣式的纷争确实令我们无所适从。解决这一问题没什么好办法,仍然是你有千家之说,我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努力体会和接近老子的中心思想。
  其次表现在一些已经被公众认可了的词义的解读上也是存在偏差或根本就是错误的。这些偏差和错误的解读,因为已经被公认而更加具有误导性。如“道德”、“恍惚”等等。
  道和德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现在已经被理解为思想修养和道德约束的一个专有名词。说它是思想修养本也没有错,因为任何一种道理和学说,都不外乎是一种思想的修养。但问题在于它的范畴被明显低估了。老子的原义:道指的是宇宙万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和最普遍的客观规律;而德指的是人们对“道”这个普遍规律的认识和顺应。这是两个超越现有哲学范畴的大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现今我们把道德一词理解为修身养性的小工具,显然就严重偏离了它们的本来意义。而这种偏差对我们体悟老子的道德境界产生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而恍和惚作为老子独创的两个“新”名词,在老子的“德”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简单地说:恍代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惚代表的是一种聚焦式的静态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两者既有清晰的不同,而又不可分割。这两种相反相成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对我们“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否定和突破,是认识“非常道”的根本方法和唯一途径。但这样两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要概念,如今也已经被曲解为“恍惚不清”和“模糊”的代名词而固化在了我们的脑子里甚至字典里。
  打破这些已被公认了的偏差和错误是困难的,但却是必须的。因为消除对这些词义的误导,回归这些词义的本来意义,是破解老子道德思想的关键。我对此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解读。
  对上述三乱之所以用“甄”不用“理”,意思就是说,并不是要恢复其原貌我们才能读懂老子。这一点现在看来是几乎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因为这既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老子之道,又要有深厚的哲学、历史学、文学和古文字学等专业功底。也许以后会有某些专家学者能够做到。但现状却是,我们处在一种因为读不懂而教条,又因为教条而读不懂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明确这三乱,承认这三乱,直面这三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条,跳出这种循环,才能把老子的思想从这堆被传乱了、抄乱了、解乱了的乱码中解放出来,还原出一个鲜活的,伟大的老子思想。这是读懂老子《道德经》的一个前提。

  第一步先告一段落,接下来陆续发出下面几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9 18: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赞成!
老子没那么简单!
楼主说的“恍兮惚兮”就不是什么对焦距的意思,也不是简单的所谓“开放式”就能解决的,而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看一个问题。
“恍兮惚兮”,恍,明亮(光)空间;惚,时间!对应下文的“窈兮冥兮”,窈,时间(深度);冥,昏暗(光、恍)空间。
意思是说:观察、理解“道”,要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去理解,而不是只看眼前,更不能只看到一点。
“道”,是无法聚焦点,因为它的本质是虚无的,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只能理解“道”,怎么理解“道”,就是“模糊”就行了!
譬如说电会电死人的,我们大多数知道就好了,如果你一定要试一下,谁也没有办法;更有甚者认为只有220V电能电死人,我也这能呵呵。因为环境湿度的不同,各人体质的不同,电死人的电压也不同。简单的“电”就如此了,何况“道”呢?
“模糊”没有什么不好,“模糊”是最前沿的科学!是大智慧!
老子从不去定义什么,就是“道”字也是强为之的!
我不反对任何人对“老子”的理解,其实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理解,那就对了,这正是“老子”的生命力所在!
但是我反对谁都把自己浅薄的理解当作真理发表出来,那是可笑的!
因为写下来就“固化”了,会害人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9 17: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好文,顶,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17: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限 发表于 2016-4-29 17:25
深度好文,顶,期待

谢谢,明天会发第二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9 17: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明天的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9 20: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林牧先生的文章有新意,尚楼先生是否有些武断了,对不对应该等林牧说完再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30 1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恍和惚作为老子独创的两个“新”名词,在老子的“德”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简单地说:恍代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惚代表的是一种聚焦式的静态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两者既有清晰的不同,而又不可分割。这两种相反相成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对我们“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否定和突破,是认识“非常道”的根本方法和唯一途径。但这样两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要概念,如今也已经被曲解为“恍惚不清”和“模糊”的代名词而固化在了我们的脑子里甚至字典里。
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30 12: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已经被公众认可了的词义的解读上也是存在偏差或根本就是错误的。这些偏差和错误的解读,因为已经被公认而更加具有误导性。如“道德”、“恍惚”等等。
  道和德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现在已经被理解为思想修养和道德约束的一个专有名词。说它是思想修养本也没有错,因为任何一种道理和学说,都不外乎是一种思想的修养。但问题在于它的范畴被明显低估了。老子的原义:道指的是宇宙万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和最普遍的客观规律;而德指的是人们对“道”这个普遍规律的认识和顺应。这是两个超越现有哲学范畴的大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现今我们把道德一词理解为修身养性的小工具,显然就严重偏离了它们的本来意义。而这种偏差对我们体悟老子的道德境界产生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13: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懂老子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明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中存在的一些局限。这是读懂《道德经》的第二步。
二、知局限
这个局限是说,我们所有人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中,存在着一道坎儿。
老子越过了这道坎,因此老子进入了众妙之门,我们没有突破这道坎,因此我们读不懂老子的《道德经》。
怎么来理解这个局限呢?这得从我们人类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本质性说起。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的文明始于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我们是怎么观察的呢?是通过我们的眼等感觉器官。人眼等感官如何感知世界呢?是通过感知世间万物的边界。也就是说,我们是因为看到了各种事物边界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再依据这些区别,对不同的特性加以限定并命名。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万物。
同时,也因为对“区别”的感知,我们发现了自身与万物的不同,又因此产生了自我意识,开启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这“自我”的意识一觉醒可了不得,我们开始了思考世界是什么?我是谁,怎么来的,要干什么?这便开启了我们人类文明的总进程。几千年间,所谓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所谓的科学、哲学、宗教等等,便都是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开始的文明进程的成果。
这些文明的成果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无疑是辉煌的,但这些辉煌的成果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我们认识本身存在的一些本质特性。
一、人眼等感官感知到的,我们认为是有,感知不到的,我们认为是没有。但我们感知的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我们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我们能感知到边界的,我们认为是存在的,是实在。我们感知不到边界,或根本没有边界的,我们认为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人只能感知有边界的事物。没边界的,即便是存在,也是不真实的,是虚的,是抽象的意识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万物认知的彻底性,根本性是有局限的。
三、人认识和感知世界是站在自身立场上的,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立场,一群人有一群人的立场,整个人类有整个人类的立场。立场不同,视角和视野也不同,那么看到的区别也是不同的,因而事物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站在一堵墙的横面,这是一堵墙;而站在纵面,它就成了一个柱。
而立场是能够转换的。当我们纵横都看过后,这个墙原来是横宽纵窄的一个立体。
立场也是能扩大的。当我们站远一些看,原来这个墙是个院子,而且还有楼房;再站高一些,原来是个城市,而楼房不过是城市的一部分。还可以再高一些。高到太空上,原来我们的城市不过是地球上像牛皮癣一样的东西。但扩大是有限度的,再高我们上不去了,上去也无法看见了,成了没有。
立场也是能超越的。当我们超越了一个人的立场,就进入了一群人的立场。一群人就有认为这房子好,因为我们住在里面;有人认为不好,因为妨碍了他们的住房。因而我们又会超越到整个人类的立场。我们对城市做一些规划,尽量让人都感觉好。
但到了整个人类的立场,便难于超越了。尽管我们从太空看,城市和牛皮癣差不多。但我们人类仍然觉得这是文明的辉煌,因为,人类就住在这里面。因此可见,人乃至人类的立场都是有局限的,因此对世界认识的立场性也是有局限的。
从这些特点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在本质上就是存在缺陷的。正是这些缺陷,成了我们的认识成果的难以突破的一个桎梏。
毋庸置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我们一方面是依赖于这些有局限的认识能力在不断认识世界,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努力张大并试图突破这些局限。比如现代科学对于宇宙边际的搜寻和对基本粒子的发现和探求,无疑就是这样的努力。科学的发展也确实令我们人类观察世界的立场和视野张大了不少。但遗憾的是,老子时代又过了2500年,不要说在各个学科领域,即便在哲学这个统领的领域都没有实现根本突破。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因为感知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仍然局限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里。所谓世界,不过就是周边与我们产生关联的万事万物,以及我们目力所及的一个有限范畴。世界之外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虽然现在也有了宇宙的概念,但宇宙是什么?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似乎是世界,也似乎不是。因为我们无法看见边界。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哲学上的最高境界上仍然不过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要看明白世界是什么?这也等于说,世界非什么。这仍然是在肯定我们所能看到的,而排除掉我们看不到的,因此,在这个立场上,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世界是什么?
二、因为我们能够认识的事物都是有边界的,我们认识某物就要对其边界进行限定。也就是所谓的定义或命名。比如说一个苹果,我们一说苹果这个名称,那么就会跟着一大堆的定义和限制才能确定这是一个叫做的苹果东西。
但问题是,这个苹果并不是独立和绝对存在的,仔细去思考,这个苹果其实是个很难定义的事物。首先它是一个过程,是由小到大生长来的,其次是个系统,它是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纠结来了,一个苹果,它可以是小苹果,大苹果,青苹果,红苹果,涩苹果,甜苹果,可以叫烟台苹果,陕西苹果,等等等等;纠结还不止于此,范围和系统的扩大,还可以是水果、果实、植物、细胞结构体,营养品,商品等等等等;围绕这些名称,我么又会形成不同的学问。如种植学、植物学、营销学,营养学甚至物理、化学等等不同的学问。一个角度一个范围就是一个限定一个名称,一个名称又有一套学问,学问越做越多,越做越深,越做越细。
但这么多的名称和学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在一定的立场和范围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也就是说,这些概念和学问在一定的角度和一定的区间范围内是对的,是真理;超出了其界定的范围,便是不成立的,是错的,便不是真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下一个结论。我们现在所有的认识和学问,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因为它们是有限的真理,不是绝对的普遍的真理。
三、因为人本身是一个由生到死的区间,我们感知到的万物也莫不如此。只不过由生到灭的过程区间有前后长短而已。
人本身也是个由小到大的轮廓,我们感知到的万物也莫不如此。只不过大小的空间不同而已。
这一人类有识以来的天然局限使人觉得万事万物都是有大有小和有生有灭的。因此人的思维便以大小为对立形成了一条空间轴,以始终为对立形成了一条时间轴。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万物既然都有大小,那么世界一定有大小;万事万物既然都有始终,那么世界或者宇宙一定有始终。
这些以两点对立而形成的线性模式已经成为固化在我们意识中的一种思维定式。而这一思维定式带给人们的纠结是:要想了解世界万物的全貌,就必须寻找到最小的物和最大的物是什么?也必须找到万物从哪里开始又最终成为什么?
这种寻找扩展了人类认识的范围。但也正是这种不断的扩展,使这大小和始终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越拉越大,而这种无法终结的拉大,令我们至今无法完善起我们的思维体系。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世界万物肯定有大小和始终四个顶点,我们又无法找到这些顶点,而如果我们无法找到大小和始终的顶点,我们就无法判定世界万物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截至目前,这些纠结依然在困惑着我们。因此科学仍然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顶点;哲学仍然在苦苦思索着这些顶点。但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因为仍然没有找到这些顶点而无法解决这一困惑。
而宗教比较省事,直接在顶点安置了一个上帝或佛祖什么的了事。但上帝和佛祖却也并不那么容易让人们在这些困惑的问题上得到自圆其说。
十八世纪的德国出了个高人,叫黑格尔。它提出了一种叫做辩证法的学说,揭示了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联系性,从而把这些对立放大到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联系中而使其统一了起来。因而差一点就使哲学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可惜的是,他最终因为没有在顶点把有限和无限实现客观的统一,却只是把有限的具象(所谓实际存在)和无限的抽象(所谓的理性本质)在概念的范畴里做了简单的糅合,而使这一千古命题的解决功亏一篑。也给自己戴上一顶唯心主义者的大帽子。但黑格尔是伟大的,他虽然没有最终使“真理得到完全解放”,但毕竟已经解决了人类的许多困惑。使人类的认识跃升了一个大台阶。
但是,要想真正认识世界,认识宇宙,我们还是需要从根本上去突破这些局限。
老子的《道德经》突破了这些局限,因此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就先来对老子的道德做个初步的认识,看看其到底是何道何德。那么,我们进入第三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30 13: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透的,就是看透了,看不透的,八十也未必看得透;现在人看不透的,也未必两千多年前的人看不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9 21:46 , Processed in 0.1094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