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92|回复: 1

中天飞鸿:雷洋之死,警方需要公布更多有力证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1 12: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洋最后被抓获的地点:北京昌平区龙锦苑东五区。

  在“魏则西事件”之后,又一个失去生命的年轻人引起了舆论关注。前日,一篇题为《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的帖子在网上传播。该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帖子称,5月7日21时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雷洋从家里出门去首都机场接亲属,之后就失去联系。其家属不断拨打雷洋电话,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到8日凌晨1时,有自称东小口镇派出所的人员接听电话,告知亲属需要去派出所。亲属于凌晨1时30分左右赶到后,被警方告知雷洋因涉嫌嫖娼,在警车带往派出所的途中因心脏病突发死亡。而昨日,一篇名为《愿以十万赞,换回一公道》的文章更是让这个事件在朋友圈刷屏。(5月11日《长沙晚报》)

  这起事件由于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北京昌平警方在其官微上发布警情通告。从警方的通报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雷洋的几个行为关键词:涉嫌嫖娼、企图逃跑、被采取强制约束措施、身体不适、抢救无效死亡。其言下之意是,雷洋的死与警方无关。

  可问题是,警方短短200余字的通告信息与人们对事件的关注热度明显不对等。于是,很多网友以质疑倒逼带有逻辑链条的真相,干起了侦探的活儿。有人扒出雷洋的论文和其循环经济领域的专家身份;有人从作案时间角度分析称,雷洋当晚9时离家,去接一趟23时30分到达的航班,“接机途中顺便嫖娼”的可能性有多大;还有人从旧闻看新闻,以多年前的孙志刚案作为对比模板,进行细节性比较分析……

  总之,整个事件的信源在不断增多。而回过头看,在很多天之前,我们不知道魏则西是谁;在昨天之前,我们也不知道雷洋是谁。但这两个新闻事件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它们都是由个体引发的公众事件,个体的生死和正义让亿万人揪心。

  而说到底,人们关注这些新闻,关注这些个体,很多时候就是关注自己。在“魏则西事件”和“雷洋事件”中,舆论的愤怒程度自不待言,但愤怒之外还有恐慌。因为,个体的生命价值其实在一定语境里是同质的。人们会把自己放入相关的新闻情境中,而新闻的内核是事实,事实来源于现实生活。

  当然,我们不能臆断一个事件中的恶,更不能去抹黑一个群体的形象,或者制造两个群体的对立。公民不能枉死,警方也不能蒙冤。可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首先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以逻辑链条厘清任何事件里的吊诡之处。唯有如此,人们才会相信法治框架下的公平正义;唯有如此,有关部门才不会在背对质疑的过程中陷入“塔西佗陷阱”。

  理性而言,在一些情况下,警方公开信息点到为止是出于办案需要。比如,在不久之前,一则“女孩酒店遇袭”的新闻也曾引起舆论围观。在警方调查结果公布之前,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猜疑。但该事件最后的真相却证明这些猜测都落空了。而在此之前,警方发布的通告也很简单——“已经注意到相关信息,并已立案”。所以,看待“雷洋事件”,我们也不妨给真相一点时间。只要最后的结果经得起舆论围观,不践踏个体生命价值,这样的等待也是为正义声援。

  不过,从现实来看,大家必须认识到:只有接受舆论监督才不会让警方形象受损,只有面朝每一个公民个体的权利,才有国家法治建设的春暖花开。时下中国已经进入全民参与信息传播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尤其希望真相早点到来,尽量不给谣言生成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1 15: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洋是环保专家,参与常州毒地监测调查,据说事发前毒地土壤监测相关数据跷蹊失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07:33 , Processed in 0.1563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