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76|回复: 0

铁马冰河:明成祖为何不惜血本也要迁都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6 09: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赶跑残元势力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废丞相加强君权的高度集权手法驾驭群臣,在地方上则大肆分封诸王,朱家子侄又一举掌握了地方行政实权。夯实朱家权力后,他残酷屠戮功臣,对富家巨室则实行打压、剥夺、流徙之策,他处心积虑,手段阴狠刻毒,只为自家子孙后代“削棘”,以保朱家基业万世长青。

  秦始皇梦想千秋万世,所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而大明的创始人朱元璋又做起了千秋万世的美梦,于是肆无忌惮地“屠功狗”,驱富民,绞尽脑汁为子孙后代“削荆棘”。史载,共有四万余大明开国功臣和江南富绅被他毫不留情地扫进了“录鬼簿”里。

  毒招使尽的他,能实现并永保朱家天下万世无虞的美梦吗?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煞费苦心、不择手段所做的这一切,却是在公然悖逆历史潮流,注定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

  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权力不可私有,财产不可公有。否则的话,人类就将步入灾难之门”。纵观人类历史,他的话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报应很快就来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逝。因太子朱标早逝,他遗命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也称建文帝。朱元璋搬掉所有潜在绊脚石,将天下大权都集中于朱家子侄之手,以为从此不必担心大权旁落,永远可以高枕无忧了。谁料,之后发生的同室操戈之悲剧,证明这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和所有打天下的马上帝王一样,朱元璋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家即天下,天下即家。不曾想,大麻烦竟由此而来。
  皇太孙朱允炆虽然坐上了皇位,但他的威望与实力远不如诸王,也就是他那几位桀骜不驯且势焰熏天的叔叔们。彼时的大明,散居各地的诸侯王手里掌握的财权与军权超过了朝廷,尾大不掉的藩王们已对明中央构成直接威胁,所以建文帝总有芒刺在背之感,朝廷急欲削藩也是无法之法。

  而这一切,都是太祖朱元璋当年大肆分封诸王所埋下的隐患。

  燕王朱棣,因其封地处在防御北元的最前线,又曾两次亲率兵将远征漠北,所以他在燕军中素有威望,且兵强势大,财力雄厚。史载此人城府极深,劲气内敛,有谋略,军、政经验之丰富,远非新帝朱允炆可比。不削弱诸藩势力,打掉他们的嚣张气焰,朝廷就会沦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采纳亲信儒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

  在年轻的建文帝眼里,实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就是第一块要啃的硬骨头。由于明廷咄咄逼人的削藩政策彻底激化了中央与藩王们的矛盾,双方的关系已经如干柴烈火,一点就着。诸藩与明廷已经公然决裂,而已成朱允炆眼中钉的燕王朱棣俨然已成众藩之首。

  建文元年七月,在奇僧姚广孝的策动下,朱棣横下一条心,以“清君侧”的名义公然扯旗造反。朱棣大造舆论,以齐泰、黄子澄为讨伐目标,实则是冲着他觊觎已久的建文帝的龙椅去的。

  或许朱棣私下里一直心怀不满,他认为:太子朱标死后,不论从哪方面看,帝位都非己莫属,而那个被老父亲隔代指定为接班人、乳臭未干的侄儿朱允炆,何德何能凌驾于自己之上,竟能继承大明皇位?

  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否则容易被视作大逆不道。朱棣将矛头对准力主削藩的大臣齐泰、黄子澄,以若辈是奸臣须加讨伐为由大动干戈,并声称自己的行动并非忤逆之举,而是为国“靖难”,也就是替君分忧,为国平定祸乱之意。这场朱明皇室内部为争夺权位而发生的豆箕之争,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派出的明政府军抵达河北平叛。适逢中秋佳节,朝廷军队有所松懈,朱棣率燕军乘夜出其不意突然攻破雄县,将明军先头部队一举击溃。接着他又在滹沱河北岸布下阵势,将明军主力部队打得大败亏输。

  而在此前,朱元璋将那些能征善战的明朝开国功臣几乎屠戮一空,导致燕军发难时,居然没有带兵之将可用。建文帝无奈,只好起用并无指挥经验的花花公子李景隆为帅。为保险起见,历经明初浩劫后硕果仅存的老成宿将郭英担当起了副将之责。建文二年(1400年)暮春时节,李景隆、郭英率60万南军官兵,对外号称百万,誓师祭旗后,大军浩浩荡荡北上,讨伐朱棣。

  朱棣见明朝精锐几乎倾巢而出,也不敢马虎,忙遣身经百战的燕将张玉、朱能等率十余万兵将前去白沟河一带抵御南军。双方在白沟展开血战,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因南军兵多将广,器械精良,燕军吃了亏,攻势一度受挫。后因南军将帅不和,令出多门,相互掣肘,所以并没有能乘势扩大胜果。张玉瞧见南军软肋,于是当机立断,利用有利时机大举反击,重挫南军主力,直杀得尸积如山,血流漂杵。

  数十万南军被燕军杀的十不存一,双方力量对比顷刻逆转。从此以后,燕军转守为攻,大举南进,除在济南遇到参政铁铉的有力抵抗而一度受挫外,战事进展也算十分顺利。朱棣率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加上有宫中太监做耳目,终于建文四年六月攻陷明都南京。建文帝在大火中不知所踪。朱棣被群臣拥戴为帝,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坐上龙庭,立即对建文帝的亲信大臣举起了屠刀,齐泰、黄子澄引颈就戮,并殃及九族。方孝孺拒绝合作,被灭十族,门生故就大多被牵连诛杀。

  吊诡的是,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继续实行削藩之策,他严令各地藩王必须进南京,虽仍旧保留各种优渥待遇,但最终却让这些骄奢淫逸的家伙们变得有名无实。朱棣一改其父朱元璋的做法,设立内阁制度,此举等于变相重启相权,并逐步将天下大权集于一身。朱棣夺侄儿之位,却继续执行侄儿的削藩政策,说明分封诸王的做法早已不合时宜,那样做只会使诸藩各自为政,使中央政令不畅,且埋有巨大的隐患。

  自己是怎样由燕王变成成祖的,朱棣心里应该最清楚!因此,重启相权,夯实中央威权,打压地方藩王势力,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了。

  北平是朱棣的老巢,“靖难之役”尘埃落定后,明成祖决心发兵北伐,彻底剿灭残元,而北平作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军事重镇,必须加大建设力度。永乐元年,朱棣颁令改北平为北京,将之设为“行在”,并迁徙天下殷富之民充实北京人口。朱棣不惜工本,在北京外围建造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并在元代宫廷的基础上大力修筑紫禁城。经十九年不断建设,北京城已经颇具规模,紫禁城更是巍峨壮丽,王气逼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

  南京,虎踞龙盘之地,从风水学的角度看,也是有王气的好地方。作为明廷的龙兴之地,开国之都,朱元璋、朱允炆祖孙对这方宝地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那么,朱棣登基后,为何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也要迁都北京呢?原来,明朝建立后,一直将远遁漠北的残元势力视为心腹之患。而当初朱棣被封为燕王,其主要职责亦是替朝廷守好北大门,防御、阻击北元骑兵大举入塞。而他上位后,力主北伐残元,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卧榻之侧不怀好意的酣睡者。因此,对朱棣来说,不论付出什么代价,也要迁都北京。

  也有学者指出,明成祖急不可耐地迁都北京,在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中,也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思想蕴含其中。纵观大明历史,在对外关系上虽远不如汉唐时那么犀利强势,但比两宋的羸弱表现又要稍强些。有一点值得注意,明代的皇帝大都素质一般,有些还十分荒唐,但在对外关系上,却又表现得可圈可点。明朝在对付瓦剌、鞑靼、兀良哈等残元势力的战斗中,表现得还算坚决,自朱棣后,明朝历代君王多有御驾亲征的举动,即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屈膝投降、割地赔款或望风而逃的情况出现过。和宋代那些过度主张偃武修文、动辄割地赔款的柔弱皇帝比,明帝们的表现已属难能可贵了。

  “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不赔款、不退让、不偏安”的“六不”政策,基本贯穿明朝始终,构建了明朝对外秉持的一贯强硬态度。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很有些霸气与悲壮,但也并非完美的战略之举。国都紧邻前线,意味着战略空间及其逼仄、狭小,缺乏回旋余地。英宗时,瓦剌部的也先太师就曾兵临北京城下,要不是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后果不堪设想。至明中后期,建州女真赫然崛起,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建立了后金。后金兵经常绕过长城,轻易就能打到北京城下,时刻威胁帝都的安全。从富庶的江南迁都相对荒凉薄瘠的燕赵之地,还有一个致命的难题,终明一代都没有解决。明史记载,北京在朱棣迁都后,逐渐发展为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大都市,周围星罗棋布地拱卫着数不清的军事堡垒与长城关塞,供给这些人的日常用度需要大量的粮食物资。而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物产最为丰富的地区大都在江南,虽有京杭大运河日夜不停地转输货运,但依然无法满足北京以及周边巨大的需求,一遇战事,更有因运输不畅而导致粮草匮乏的隐忧,而艰难漫长的货运之路,无形中加大了明帝国的运营成本,加大了国力以及交通运输上损耗,可谓大明难以承受之重。

  朱棣不惜血本将大明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其动机虽不难揣测,利弊亦一目了然,但此举似乎有意无意间改变了之后的历史走向,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22:22 , Processed in 0.1407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