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37|回复: 0

张捷:早教误区与天才成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6 09: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对早教,是听到很多误区的声音的,这里有些是忽略了普通人与天才超常儿童的区别,有些则是以失败案例来妖魔化整个制度,对这些代表性的说法,我们下面一一分析一下:

  A、过早接触小学知识,当心孩子大脑被“修剪”,美国心理学家托尼·琳达,提出过“大脑修剪理论”:当人们长期进行一项单一学习活动的时候,大脑中那些活跃的细胞、神经可能会变得更“茂盛”,而那些不常活动的细胞、神经则可能会被“修剪掉”一部分。——好的花园都要修剪的,我们希望孩子一些关键能力的脑细胞不能错过发育的敏感期,不能拿错误的教育导致的失败案例,来否定教育的需要。孩子的兴趣本身,暗含的就是孩子从事这些事情的特长,就是孩子这方面大脑细胞的发达。这里不是不给孩子知识,而是让孩子依据兴趣去选择,在他选择下不断的引导。就如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就是7岁以前,7岁以前学习语言可以形成母语,学习外语后还可能形成双母语,孩子的思考基础就是语言,以什么语言思考很重要。你能够说孩子学了说话,语言发达了就是大脑被修剪,关键是你能够说是修剪坏了吗?不需要这样的修剪吗?

  B、6岁之前的儿童,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可以早拿笔不能早写字。——孩子过多写字不好,但是涂鸦是很重要的,而早期的奥数等训练,就是培养兴趣,写字不多。书写的手脑合一,对孩子的思维训练是非常关键的。此时孩子的书写欲望,你应当满足的,关键是不能有太多的强迫。而家长能够做的,就是买更适合孩子书写的笔,一般的笔是一块钱几支,而我们给孩子的笔是带握笔槽的进口无害笔,需要十几块一支。

  C、当心三年级效应。有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非常优秀,但是上了三年级之后,成绩不断下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就是“三年级效应”。——这是威胁和心理恫吓。拔苗助长导致江郎才尽,自古就有,但真的好苗子是长得快的,你不能不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也不能恶意掐尖不让他发展。三年级确实是一个小学孩子学习成绩的分化期,但你不能只说失败案例,很多天才儿童也是在三年级后一骑绝尘,从奥数难度上而言,三年级天才儿童能够做的奥数题,99%的成年人做不了了,甚至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都跟不上孩子的进度了。

  D、6岁前,更适合“直观经验”6岁前的儿童的学习,本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孩子去触摸、品尝、观看生活中不同物品的不同形状、手感、味道、颜色。——但孩子不满足直观经验怎么办?孩子的求知欲是不能被打击的,尤其是孩子有理性求知欲以后,要问为什么了以后,别太低估孩子的智商,尤其是对天才儿童,不能一刀切。激发孩子理性思考的欲望,对日后孩子的兴趣发展非常关键,这里的差别就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有理性思考的欲望的,超常儿童的理性求知欲不能扼杀!所以对超常儿童和普通儿童是不同的,一刀切有问题。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对超常儿童的视而不见,西方对超常儿童的培养是异常重视的,是有专门的培养体系的,对这些分析,就是西方的愚民鸡汤,对贵族的孩子不是这样,对超常儿童也不是这样,但我们学习西方的时候就是没有取舍。中国的英才教育缺失,才是大问题。全民早教,把所有孩子按照天才儿童超常儿童那样的早教,可能是有问题的,但你不能因为这个有问题,就否定早教带来的重要,否定笨鸟先飞的中华文明传统的社会意义,否定天才儿童超常儿童需要早教的事实,否定中国未来大师成长离不开特殊成长土壤的需要。这里拿着各种统计数据说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天才儿童超常儿童本来就是极少数,统计上就是被平均的,因此各种统计、调研上的平均数据,就是骗人的鸡汤,没有任何意义!这里要是统计的数据消除误差,我们可以问问管教育的老爷们有多少奥数优秀多少是学渣,把这个比例除一下就很公正了,除一个极小比例的系数,就要放大很多倍了。

  各种鸡汤和上面提到的问题,非常符合当前的教改思维,很多就是为了一些学渣官员思维预设立场的御用文章。对孩子们而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否定天才儿童超常儿童的存在,把他们全部扼杀掉,让他们不能及早的发挥天才的作用。孩子到了能够思考的阶段,不给他们新知识,不让他们接触更高级的思想,不让早学和跳级,结果就是让他们低水平的重复,最后过剩的精力走向各种逆反的方式释放,让中国未来大师的苗子,得不到应有的早期培养。学习最害怕的是“低水平”重复,因为这种重复会磨灭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现在的教改,就是让有天分的孩子不得不在低水平重复当中蹉跎。

  对学渣教育官员老爷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孩子对于一些学习的渴望。我的儿子学习就是你拿不给吃最爱吃的冰激凌来诱惑他退掉过多的课程都不成,他会到我父母那里告状,是冰激凌也要吃课外班也不能退!我的一些朋友也是激烈反对奥数的,结果有个朋友的女儿到四年级了,跑来质问她爸爸为何当初你不给我学习奥数?更有一位反对奥数的家长,我给了他一本高思的三年级奥数导引,这是很多孩子刷题视为畏途的内容,结果他从未上过奥数的一升二的儿子,拿着题目做起来兴奋的不睡觉,认为题目非常难但很刺激。这两个朋友都是成功人士了,都觉得孩子不用那么辛苦可以送出去留学快乐教育了,结果孩子想学责备父母让他失去机会时,父母立即觉得自己子不教父之过是犯罪了。天才孩子的想法是永远学渣官员不能懂的,他们记住的永远是当学渣的痛苦经历。严禁奥数等让民族的顶尖天才孩子学不到想学的知识,对他们是残忍和不公的,对民族的未来就是妨害。

  很多人认为需要教育公平,不能让抢跑的孩子得到不合理的优势,他们的理论是:比别人家孩子提前到达机场,并非“核心优势”。孩子能否比别人提前搭上飞机,才是“核心优势”!其实他们的理论就是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笨鸟先飞精神,你勤奋努力再好,你不是特权阶层,你也就是笨鸟,你就必须去等待权贵的孩子也赶到才可能,在赶到以后,谁能够登上飞机,还有新的故事。这对普通孩子,如果孩子笨鸟先飞不尽早搭乘飞机,贵族子弟拼爹大军迟早会追上来。而对天才孩子,则耽误了关键性的旅程,耽误了他们的成长,使得这些本来可以飞得更高更远的英才们,不能比常人飞的更高更远。民族的天才们都飞不高,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就是被限制了,这里是系统性的问题,要从制度的根源上找原因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起步早”的孩子,刚进小学,学习有明显优势,进了初中,慢慢开始“吃老本”,进到高中,感觉学习“上不去,下不来”。这背后就是遇到错误教改的玻璃天花板,教学内容越来越简单,变成简单的低水平重复,比拼你的细心和耐心,对领先和天才的孩子,就是一种人性摧残和浪费。

  季羡林先生谈到学习时,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入门不是问题,问题是入门之后怎么办?西方真正出色的孩子,都是早早入门(早早到达机场),接着很快进入西方的天才培养体系,接受系统严格的训练(早早登上飞机)。英才培养体系对于国家和民族是太重要了。中国在民国能够接受教育的,都是英才培养体系出来的,因此大师璀璨,但民国的问题就是没有普及教育,现在中国普及教育世界一流,但没有了英才培养体系,中国的天才能够飞到的高度就不够高!印度普及教育不行,但印度的英才培养体系很健全和发达,因此受教育的印度人在西方比中国人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步展现,各种关键岗位的印度人远远比中国人多,这里是有我们教育界必须反思的问题!教育体制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与印度的竞争。

  所以说早教的一些问题,教改政策的制定等,不能极端和一刀切,这里对待普通孩子和超常儿童是不同的,中国需要有超常儿童的成长空间,需要有我们的英才培养体系,否则我们的民族天才能够成长的高度就是有天花板了,我们的普通人才精英人才可以基础很好,但我们的大师却出不来,我们为何几十年来大师级人物越来越困乏,必须从教育的根源上去挖掘。这不光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体系的问题,还是国家未来发展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3:09 , Processed in 0.1563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