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与伟大崛起(一)
对中国来说,对外开放是主动作出的历史选择;但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世界局势演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选择中国作为东西对抗突破口的历史契机。关于这部分内容,前面章节中也有详述。基于此,在中国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中美1979年1月1日建交,中国在1979年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中美两国(当时的中美关系基本等同于中国和整个西方的关系)进入为期十年的关系“蜜月期”。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十年当中,一方面,由于苏联的逐渐衰落,另一方面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使中国外部压力较小,主要压力来自于内部的发展问题。整个八十年代,中国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没有这样的改革经验,也谈不上战略发展方向和布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摸一步,一步步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主要面临两个巨大难题:财政压力和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应对就业问题,采取的办法是“上山下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大量城市里的青年人,被政策性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这样的政策主要基于三点:
1、缓解就业压力: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和服务市场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城市人口就业压力。
2、提高社会稳定性:若社会上出现大量赋闲人员,很容易出现动荡。
3、支持农村建设:从城市分流出来的大量青年人,都具有极强的组织性。他们的到来,给闭塞的农村带去了文化知识,农村的文化素质获得很大提高。当时,中国农村遍布农田小水利、农机站、小广播、乡村教员、赤脚医生等,给农村面貌带来很大改变。
当然,这里面同样滋生出腐败现象。由于返城名额受当时城市就业岗位扩容速度限制,在工业规模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更多岗位的情况下,自然就滋生了基层官僚体系的腐败。很多下乡知青对这段历史不堪回首,很大程度基于这方面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政府开始加大在消费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同时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力度。由于政策从计划经济突然向市场经济转型,投资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基于中国巨大的投资空间、潜力以及尚未开发显得过于狭小的市场空间,经济很快出现投资过热现象,政府财政严重赤字,市场物价飞涨,严重的通货膨胀,贸易逆差扩大。在通胀压力下,1980年,国家政策从“积极”开始走向“收紧”,一方面压缩基础建设规模、压缩国防、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开支(包括运10、核潜艇等研发都是在那时开始陷入停顿的),另一方面减少出口和对外贸易的财政补贴,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同时,在消费领域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供给,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结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下降到1981年的5.3%。
1980年后,政府逐步放开限制知青返城,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知情返城高峰。于是,人们的生活里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待业青年”。当时,中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就业问题。在知青大规模返城的情况下,城市社会治安也面临严峻问题,于是就有1983年8月开始实行的全国性“严打”。
迫于经济增长的压力,1982年,当局再次开始“刺激”政策,于是,1982年GDP增长9.1%,1983年高达10.9%。很快,中国再次暴露出市场规模小的弱点。1984年,GDP增长高达15.2%,社会总供需再次失衡,经济再度出现过热现象。在投资消费高速增长的情况下,1985年开始,物价大幅攀升,当年CPI高达9.3%。与此同时,还有三方面因素加剧物价上涨:
1、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弥补财政赤字,央行不得不进行货币超发,具体政策如扩大银行的贷款自主权等。
2、国家提高了企业发工资、奖金的自主权,于是,很快出现企业突击涨工资的局面。
3、自1985年开始,进行物价改革,中央调整、放开了农副产品的价格。
由于工资的增加,CPI的上涨并未给居民带来太大压力。1985年的高通胀,使当年经济增速开始放缓。1985年和1986年,GDP增速连续两年放缓,分别为13.5%和8.8%。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1986年的CPI下降到6.5%。但是,接着的两年,GDP增长再次加速到11%以上。为加速市场化改革,1987年,国务院在北戴河召开相关会议,决定实行“价格闯关”,全面取消价格管制。1988年3月,“价格闯关”首先在上海启动。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结果,这一改革措施迅速演变成疯狂的抢购潮。
与此同时,对市场经济缺少把握能力的当局,1988年9月开始,再次“收紧”投资——直接停止1800多项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压缩消费,把专项控制的商品由原来的十九种扩大到三十二种,全国性停发国有企业奖金,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音响等,采用专卖和工业券等形式,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对落后小企业进行整顿或关停并转。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通货膨胀恐慌更加蔓延,物价不但没有被控制住,反而直接导致经济硬着陆。据当时的新闻资料刊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商品也不放过。1988年和1989年,中国通胀率分别达到18.8%和18%。而1989年当年GDP的增速,从上一年的11.3%一下子降到4.1%,1990年更低至3.8%。经济硬着陆的后果,就是可能导致内部矛盾的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