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
搞清楚道德文化的源流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道学源于黄帝以及黄帝文化上承之源
道德文化的源流,我们要首先进入历史的长河去观察,去研究。如果说,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现在的文字,进入到史记——历史的各种文献的散在记录当中去追寻,特别是我们通过诵读,反复地念诵老子《德道经》,诵读黄帝的《四经》,达到一种“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状态以后,就不难深刻地发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就是一部道德的文化。而这个道德的文化,首先源于黄帝,轩辕黄帝就是中华民族道文化的缔造者和开创者。
那么,轩辕黄帝的道学文化发展的根基源自什么呢?黄帝文化的上承之源在什么地方呢?黄帝文化既然是对上古文化精华的总结,那么这个文化的来源自然有其脉络根系。
第一,轩辕黄帝吸收了盘古文化。因为盘古开天辟地,建立了天地、太阳、月亮、雷电、道路、高山、江河、宝石以及人与动物的基本概念,使人类走出了初始的、蒙昧的混沌状态,黄帝提取、吸收、升华了盘古时代的文化;
第二,黄帝同时也吸收了夸父文化,这里面就包含着夸父追日的故事。这种追求光明与进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这里面提纯出了夸父文化时代的精神;
第三,黄帝还吸收了有巢氏穴居经验的文化;
第四,吸收了燧人氏取火经验的文化;
第五,着重吸收了伏羲的文化系统,例如伏羲的画卦,易学文化就是其中重要部分。我曾经到甘肃的天水去过,到了那里的卦台山,站在卦台山上俯瞰四周,感慨颇深。特别是进入了那种“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状态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祖先的伟大。在那种文字还没有具备基本形态的时候,他们的智慧是一种纯粹的天人合一的状态,能够根据天地的自然结构形态,选择那一个八卦形态最完美的地脉结构,在那儿进入甚深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捕捉天道规律和地理概貌,而演绎出了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内视身国,通过身国当中的道和德对天地的互应,创造了卦象符号,诞生了初始的八卦。
用最简单的数,也就是一阴一阳,用这个“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了”的最高的、最朴素的,然而也是最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进行了牢固的奠基,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连续在这五千年以来,都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不颓不灭,没有被任何西方文化真正地吞噬和消灭。因为,我们古代先人们创造的道德文化,的确是当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是能够很自然地包罗天地万物万象的一个最接近自然真理的文化。
伏羲不仅创造了画卦这一个易学文化的基础,为中华民族和我们的汉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这么简易的方式为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的获取奠定了一个深厚的基础,同时伏羲还发明了造屋的技术和结网的技术。
第六,轩辕黄帝吸取了女娲氏的优秀文化。女娲氏的传说也是在甘肃天水这个地区,她当时是伏在一个大葫芦上面,躲过了冰河时期洪水滔天的自然灾害,从而创立了她的“别男女,初嫁娶”等等文化的理念。
第七,轩辕黄帝吸收了神农氏的原始农业、畜牧业、水利与医药知识。尤其是神农在伏羲画卦象的基础上,重六十四卦而创著了《连山》易学,使易学文化进入了新的文化时代。
从七个方面,我们道学的缔造者轩辕黄帝总结了上古时代、远古时代的优秀文化精华,并且升华了这些文化的精华,构建起了黄帝的哲学思想——修身治国的思想体系。
“修之身而平天下”,这是黄帝创造道学思想的灵魂。然而在两千五百年以来,我们社会上真正了解黄帝文化精神的不多,这是因为在汉代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等会儿再提到。
我们最常见的黄帝文化经典,既包括了哲学,也包括了阴阳、政治、军事、天文、历谱、五行、杂占与医经、修真内功、按摩等著作,共13类37种。像1973年出土的《黄帝四经》,这四经是指的《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其中《经法》和《道原》最接近黄帝本人的思想,《十六经》和《称》里面,掺杂了后人的一些修订意见。这个修订意见,很可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的学派当中,他们为了使当时的各个学派能够更全面地从黄帝学说当中建立自己的分支学说,而作了一些修订。其它的,还有《黄帝铭》,共有6篇,但是现在只存在2篇,其余的4篇失传了。剩下的,还有《归藏》、《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黄帝泰素》、《黄帝说》、《黄帝》、《封胡》、《风后握奇经》、《鬼容区》、《玄女经》、《阴符经》、《蚩尤》、《行军秘术》等等,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
总而言之,我们承传下来的,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是以杂学文化经典为主,而《黄帝四经》这样灵魂性的经典却埋没在深土之中两千余年。
(二)黄帝文化的科学发明创造
黄帝文化的科学发明创造,也是极为丰富的,远远地超越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代的发明创造。如,黄帝发明的车、弩、釜、甑和冠冕、炊灶,穿凿水井,作宫室筑城邑,并作棺椁。黄帝还画河图洛书,铸鼎制镜,合符封禅,别十二相与二十八宿,无论在天文地理、还是在其他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造诣。
黄帝以道而自律修身治国,开创了中华以道德治国的共和国体制。最原始的共和国体制,就出现在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妃子嫘祖曾经教民种桑养蚕,仓颉发明创造文字,大臣宁封发明陶器的制作。而黄帝问道的故事,也记载在传说之中。其中,他问道三山五岳,从而丰富了自己修真的学习,取得了真言口诀,并且身体力行,在身国内用这个道进行治理,从而取得了“修身、齐家、治国以达平天下”这个优秀成果。在他的文化影响下,杜康发明造酒技术,隶首发明数术,伶伦发明乐曲,牟夷发明制作矢,挥发明制作弓,曹胡发明了制衣,伯余发明了造裳(衣、裳是两个概念,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了),于则发明制作履,也就是鞋子等等。在医学方面,雷公、岐伯等创立了当时的传统中医学,马师皇创立了兽医,当时又称之为“龙医”。
可见,中国在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极为丰富。甚至现在风靡全世界的足球,它发明的根始,就在黄帝的文化时期之中,“蹴鞠”就是足球。其实,还有那些原始的商业市场、货币、图画、伞等等,都是在黄帝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这说明在黄帝时代运用道治于身、道治于国,能够保持和激活、发挥和诞生出优秀的、丰富的科学创造力,使当时的社会在极度低的生产力的制约之下,还能够产生出当时最优秀的科学科技成果。例如,指南车的发明,在那个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并且那个时代,在他的文化的影响下,冶炼技术、化学技术都已经诞生了。
最近,我在四川看了一下广汉三星堆古文化遗址,虽然四川他们的祖先只留下了七个最简单的文字,但是却留下了丰富的青铜铸器——制造的器皿、面具、人形。利用那种人形和面具,向他们的子孙——我们现代人,揭示在他们那一个时代如何用这些青铜器铸造的形态和描述的方法,来达到记录和表述他们那个时代的“天人合一”修为的状态。
这一点,许多考古学家由于都没有进行道德修之身的实践,而不能够揭示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那么原始的生产力的环境之下,要用青铜器这么昂贵的一种技术来铸造那些特殊的面具、头型以及人体的姿态。实际上,当时我们的祖先,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天人合一,使自己达到一种修真的高境界,明白了指导生命正常发展、社会的安危全系在这一个“天人合一”上面,能够感天知地、与自然和谐同频,才是保护我们民族生存和人群部落正常发展、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当时还没有诞生文字的记载,那么就用这种青铜器铸造的方法,将这种姿势、姿态、形态和产生的结果用青铜器铸造的办法,进行类似于文字的记录,而向自己的子孙传达着如何去实践天人合一的修真方法。
我曾经带了一些人去三星堆,我“看”了青铜器,“谋”了以后,就告诉他们:“你们按照我的姿势,按照这个青铜器铸造的姿势,跟我一起来试一试,体悟体悟,感格,格物致知,观之于物而知身,观之于身而知炁,知这个德。”以至于大家每个人都有美妙的体会,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天人感应或者天人合一的深层次的慧观现象。
这,就是我们在考古当中要高度重视的一个关键性的秘密。不要仅仅把古人那种青铜器上的形态甚至灵文,归结于他们是迷信,是宗教,是一种信仰。那并不单纯是一种信仰,中国的文化并不单纯地依赖宗教信仰,而是通过文化表述道德信仰,来达到天人合一,与天地相交通。这,才是最大的文化奥秘和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
(三)黄帝文化的精华——《黄帝四经》
黄帝文化的精华关键是在《黄帝四经》之中。关于黄帝学说思想的文献,在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严重的遗失,这既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最典型的是一种人为的遗失,虽然没有明显的文字记载,但是可以追寻到那个时代,来体悟、感格到人为消失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内容就是《黄帝四经》。黄帝的文化思想作为一个影响社会发展近千年,而且其本人是已经实现天人合一的帝王,在正史之中,竟然没有留传下任何修身治国方面的专著,而只是保存着一些与哲学具有一定距离的其它学科的著作,这就值得考究其原因!关于治国思想方面的专著,长期缺如,成为怪事一桩,形成我们中华道德文化根文化的历史之谜,距今千余年来,都找不到原因。
其实,既奇怪也并不奇怪。西汉时期的帝王,建国初期七十多年都是在运用黄老学说进行治国,取得了文景之治的丰硕成就。所使用的黄学内容到底是什么?却失去了记载。到底是黄帝本身本来就没有治国方面的著述?还是另有蹊跷?在研究中,始终难有定论。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的发掘,可以说苍天在为21世纪道德文化的复兴、道德文化的源流、大系统论的追根溯源的行程,揭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1973年,轰动世界华人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了,那就是《黄帝四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而且她的出土,还是伴随着著名的老子五千言,用她最接近真本原著的方式,显示于我们人世之间。这,可以说是翻开了我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史上的灿烂辉煌、光辉的一页。这一页的翻开,使我们民族道德文化的主干、经脉、主体和脉络完全都展现在整个民族和世界人民面前。
产生和集萃于轩辕黄帝、辑录和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学”,即《黄帝四经》,曾经是当时的百家学术之首。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没有那个勇气,将真情记录注灌于笔端,致使黄帝学说被淹没了几千年而没有被历史学者觉察。由于西汉初期七十余年的文化档案被汉武帝和汉儒们着意地破坏,使西汉时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现在《黄帝四经》的出土,先后经过今人唐兰先生等学者的考证后,确认了《黄帝四经》不是伪书,是几千年来出土的轩辕黄帝的第一本书。这是一部修身治国的宝贵经典,由四篇文章组成,这就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了解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轩辕黄帝也就不再是传说当中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是中华道德文化中道学的缔造者和开创者。
台湾的史学家王寒生先生,听到《黄帝四经》出土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时,已经93岁的他,恨不得一下飞回大陆,一睹为快。但当时海峡两岸还未通邮,没有办法看到《黄帝四经》的真迹。几经周折,通过日本才搞到《黄帝四经》影印件。王寒生先生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先后花近四年时间将《黄帝四经》编译出来,于1976年在台湾龙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王老先生在他自写的序言里,就直接宣告了:“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之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如果我们仍然还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纵然再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我们看看这个评价该有多高!“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这就说明《黄帝四经》的研究价值,的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了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了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幸福!”又云:“黄帝四经出土,如老祖再降人间,这是可幸的,凡是黄帝子孙们,全都应当雀跃鼓舞。”
史学家王寒生先生,研究史学一生,有丰富的经验,他的这一个发自心灵深处震撼心灵的认识宣言,的确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我们在座的研究道德根文化的人,研究“如何复兴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者,更应当重视《黄帝四经》的研究和实践。这样才能全面地、脉络清晰地、主干分明地建立我们心灵当中的道德文化大系统论,建立在体内我们如何去追源溯祖,从根文化、根基上确立这个系统论,使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身国,都能够规范在这一个文化复兴真实地进行全面的修真实践德和道的这个状态之中。
(四)黄帝文化的流传
黄帝文化,虽然在汉朝出现了断裂现象,突然失传了,但是黄帝文化的流传却还是存在的,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就是在黄帝学说基础上诞生的支流分脉。其实,当这一部《黄帝四经》出土以后,我们不难发现诸子百家各种学说纷纭,其实都源自于黄帝文化,源自于黄帝所创立的道学文化。黄学就是国学之源,是道学之根、百家之祖。
春秋之后,整个周朝开始衰微,当时周室的饱学之士流散分布在各个小国,这些研究黄学古籍经典的学者,各以其国君主的喜好,阐发弘扬自黄帝以下古代典籍的内容,从而形成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时期和状态。《黄帝四经》是一部修真治国的巨著,它的思想被战国时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各取所需”式地广泛摘取,发挥使用。
道家老子《德道经》承传黄帝之大道学说,演唯德辩证法而论修真治天下。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就有取自《黄帝四经?经法?六分》的“明德”一词;也可能《大学》本身就是黄学的产物,而并不是儒学之作品。《五经》,更把文王根据“后天八卦”所推演的《周易》列入五经之首;法家,取黄学道法之法理而产生常法、世法;墨家,取用黄学“兼爱”之思想,而形成中国古代原始的社会主义思想。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学医者必读的经典著作,这也是一部流传最久、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医学专著。
黄帝文化,是古代修真学的发端,对后世修真学、养生学、内功、按摩、推拿、针灸等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黄帝四经》,是黄帝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作,哲理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所言的“修身平天下”的大道思想,仍为今日修身治世的经典,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用道德方法修身,是治国的基础和前提,黄帝是先行者和亲莅亲为者,是后世治国者的楷模与典范。
《黄帝四经》,是黄学所荟萃的黄帝文化的思想,是中华国学的根蒂。黄帝学说的精华,是中华人文文化之集成,是东周之前古代各朝修身治国的指导性经典。
以《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为核心而构成的黄老学说之精华,在汉代初期用于治国,曾经创造出了文景之治的辉煌。黄学在汉武帝时代,被汉武帝和汉儒联手剿灭,致使《黄帝四经》失传数千年之久,这可以说是民族的巨大的伤痛。这一点,可能有很多的史学家并没有关注到,但这却是一个历史没有记载的真实现象。
我们看一看黄帝修身治国道学的记录,分析一下就可以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学到哲学这个连结自然地衔接起来,建立一个真正的、完整的道德理论方法系统。
(摘引自《道德复兴论修身》